|
近年來,印度作為一個新興市場國家而散發出的經濟活力,給投資者展現了一幅美好的藍圖。但對比紛繁複雜的統計數字與實際狀況,卻常讓人有困惑之感。比如要弄清楚印度的中産階級狀況,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印度國家應用經濟研究委員會最近公布了一份報告,以家庭年收入20萬盧比至100萬盧比為標準(1美元約合44盧比),在2009至2010財政年度,印度已有2840萬個家庭躋身中産階級行列。按平均一家5口人計算,印度中産階級人數約為1.4億,佔總人口的12%左右。此前,印度一直以家庭年收入10萬盧比為中産階級衡量標準。依此標準,中産階級人數接近4億。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今年1月也發表報告稱,印度中産階級人數在2030年將超過6億人,屆時2/5的人口都是中産階級。 中産階級最讓經濟學家看重的,是其消費能力。印度中産階級的購買力究竟如何?從一般生活消費來看,如果嚴格遵循印度傳統飲食習俗,即洋蔥、土豆、西紅柿這“老三樣”為主,外加牛奶、豆子和麵粉等來補充澱粉和蛋白質,那麼儘管一年多來印度經歷了近兩位數的高通脹,中産階級家庭堪稱無虞。但如果追求飲食的豐富和營養,許多蔬菜和水果的價格則會令中産階級望而卻步。在電子産品中,筆記本電腦通常在6萬盧比左右,檔次較高的一般都超過10萬,對中産階級來説頗為昂貴,這也是筆記本電腦在印度銷量不大的一個原因。豐田凱美瑞和本田雅閣兩款車在印度售價約為250萬盧比,相當於一個中産階級家庭3至12年的全部收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為數不多的幾家商場裏,知名品牌和奢侈品牌的店面也通常只是富人“掃貨”的地方,多數中産階級只能飽飽眼福。 就在細究中産階級構成圖景的同時,印度政府在制定《食品安全法案》扶貧事項條款的問題上,由於對貧困人口界定不清,同樣引發爭論。根據印度高法前法官瓦德瓦及其團隊制定的指標,人均收入每天低於100盧比就屬於掙紮在貧困線以下的群體。據此標準,印度貧困人口的實際數量約為8億,超過總人口的70%。以五口之家的標準來計算,年收入低於18萬的家庭就屬於貧困階層。也就是説,印度眾多中産階級僅僅是剛剛超過貧困線,“搖搖欲墜”。如果家庭中的一位成員丟掉工作,那麼家庭就會迅速滑落貧困線之下。而此類“低層中産階級”在印度中産階級群體中超過60%。 人口問題一直困擾着部分發展中國家,但印度卻樂見其“人口紅利”,將龐大的人口數量視作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未來制勝的法寶。印度15歲以下人口約佔總人口的31%,不考慮其文盲率,印度將在未來數年內提供大量的低成本勞動力。 印度各界普遍對此評價積極,認為這將在推動城市化進程的同時,創造巨量的中産階級,從而促進內需拉動型經濟快速發展。但是,較低的教育程度和中産階級實際購買力的低下,將使中産階級在印度經濟增長中發揮的作用較為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