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激發A股泡沫盛宴
2010-10-18   作者:肖國元  來源:證券時報
 
  今年國慶長假之後,滬深股市放量上行,兩市成交合計達到3000億,這是久違之事。可以説A股啟動了一波別樣的反彈行情,這出乎許多人的意料,投資者也直呼看不懂。人們關心的是:反彈會如何演繹?空間有多大?有什麼因素能支撐行情的後續發展?
  2009年8月,上證指數見頂3478點之後,股市就一直被幾個因素困擾:一是刺激政策退出;二是貿易戰及內需不足引發經濟二次探底;三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與寬鬆的貨幣政策引發通貨膨脹。由此,滬深股市進入了長達11個月的調整,直到上證指數今年7月在2319點止跌回穩。即使2319點以來股市反彈,中長線看好的人也屈指可數。絕大多數投資者認為反彈是兔子尾巴——長不了。
  就此同時,與股市表現迥異的是期貨市場的黃金、以銅為代表的有色金屬以及農産品牛氣沖天。黃金價格屢創新高,牛氣逼人。一般認為背後的主要原因是通脹預期。就銅價而言,如果預期經濟二次探底,看淡經濟前景,那麼未來對銅的生産性需求就看跌。因此,銅價持續上漲似乎另有隱情。而對以黃豆、玉米、小麥、棉花為代表的大宗農産品來説,瘋狂上漲雖然有天氣導致減産預期等客觀因素,但僅此顯然是不充分的。
  相對於股票市場,這些遠離實體經濟的大宗商品市場的走勢既源於實體經濟,又高於實體經濟。也就是説,它們的表現不能脫離經濟,即不能擺脫經濟體的吸引力而自由翱翔,但與經濟的關係又不如股市那麼直接、那麼緊貼着經濟實體。由於期貨市場、股票市場與經濟的關係及相互之間的&&機制不同,為就出現了這樣的景象:期貨市場景氣度遠高於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的主要功能在於套期保值。而套期保值看重的是相對價格的變化。相對價格的變化可以來源於期貨本身因供需引發的價格漲跌,也可以來源於其他因素引起的價格變化,如因通脹而來的價格變化。股票市場受業績以及回報預期的制約,更忠實於實體經濟,與實體經濟脫離的程度遠小於期貨市場。這樣也許解釋了金融危機以來期貨市場與股票市場反差明顯的原因。受通脹預期影響,期貨市場高歌猛進;受經濟前景不明朗影響,股票市場萎靡不振。
  通脹源於流動性氾濫。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各國採取了刺激政策,包括政府規模超前的財政投資以及史上最寬鬆的量化寬鬆政策。橫掃全球的金融危機雖然起始於美國的次貸危機,但後來慢慢演變成經濟不平衡,接着再演繹為匯率之爭。
  可以説,早在2008年,各國實施的刺激政策就埋下了今天紛爭的伏筆。不管是財政支出的擴大,還是貨幣政策的寬鬆,最終結果都是一樣的,即引發國內的通貨膨脹。但由於政策力度不同,體現在各國貨幣對外幣的比值上,就是匯率的波動。
  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力度不同的政策不可避免地會進一步加劇經濟的不平衡。2008年以來,中國的快速復蘇與西方國家的躊躇不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中國復蘇雖然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回暖,加速了西方經濟走出低迷、恢復增長的步伐,但巨大的貿易逆差仍令西方人不快,尤其是政治領袖。於是,我們就看到了藉口貿易不平衡而開打的匯率站。美國想乘機逼迫人民幣升值以改善其貿易不平衡狀況,進而擴大國內就業,就是這一思路的反映。不過,這樣的思路能否為別人接受並進而依此調整政策舉措以達到他們夢寐以求的預期效果,是有疑問的。
  第一,關於貿易不平衡原因的診斷缺乏理論依據,難以服人;第二,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前車之鑒讓人們記憶猶新。因此,即使逼迫人民幣升值的貨幣戰開打了,也只能是隔岸叫陣,表面上風風火火,實際效果不會太明顯。不過,這樣一來,會産生另一個意料不到的後果,即各國在勢均力敵、互不買賬的背景下,重新着力於國內政策,挖掘內部潛力,以提振經濟。
  因此,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不會像人們早前預期的那樣早退出,反而會推遲,乃至變本加厲,而加息以阻止通脹的重武器也不會使用,各國會被迫自掃門前雪。各國暗中較勁,選擇繼續實施寬鬆量化政策以增加流動性,從而達到刺激經濟、使本幣貶值的雙重目的。因此,通脹是未來經濟中的常客,世界經濟將陷入普遍而高企的通脹漩渦中而難以自拔。由此,期貨市場已經顯山露水,股票市場會緊跟其後。
  就我國情況而言,在外貿出口不暢的情況下,國內的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因此,財政政策的支持不可或缺,過早減縮規模,以致完全退出並不可取。同時,在美元不斷貶值的背景下,我國也不會貿然加息。否則,就是自投羅網,作繭自縛,陷自己於被動之中。因此,市場早前非常擔心的流動性萎縮是一個庸人自憂的命題。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排除央行會採取一些緊縮舉動,比如小幅提高準備金率、增加央票發行等。但這大多是姿態展示,做做樣子而已,並不會動真格。
  就我國而言,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即轟轟烈烈的房地産調控將使得投資房地産的熱錢大規模遷徙到其他市場。眾所周知,近兩年來,普洱茶、珠寶玉石、辣椒大蒜等無所不炒。相對而言,只有股票市場還稱得上是半開墾的處女地,尚有挖掘價值。尤其是估值偏低、被冷落了多時的大盤股,更顯得物有所值。
  總之,原來制約市場的因素並不會按照常規邏輯對市場産生負面影響,從而壓抑股市。相反,這些因素因為世界範圍內的貨幣戰而退守而偃旗息鼓,轉變為刺激市場的因素。因此,股市的強勁雖有風險,但確確實實會帶來獲利的好機會。
【字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全球貨幣戰沒有贏家 2010-10-15
“貨幣戰爭”造就後危機時代“商品牛” 2010-10-15
請看貨幣戰之前傳 2010-10-14
貨幣戰爭一觸即發 美元是"元兇" 2010-10-13
挑起貨幣戰爭意在"保衛"舊秩序 2010-10-13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財經洞察:“宜黃投書”的強盜邏輯[思想頻道]新古典宏觀學派再下一城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