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失業率高達10%,而且維持了兩年多了,中國也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因此,今年諾獎授予三位在失業方面有所建樹的經濟學家,即彼得 戴蒙德、戴爾 莫滕森和克裏斯托弗 皮薩裏季斯,以褒獎他們對“存在搜尋摩擦的市場的分析”。
瑞典皇家科學院&&,他們對市場的分析使其可以得到這個獎項。“市場大部分交易都是為貿易而進行的,當然會出現一些貿易摩擦,買者很難得到想要買的商品,而賣者很難找到消費者。在勞動力市場上許多公司也發現會有許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業人員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崗位。”
其實,就中國來説,“摩擦性失業”不足以解釋所有的失業類型。失業者類型主要有十五種。
永久性失業,這類失業者喪失了勞動能力,沒有機會再找到工作;
暫時性失業,這類失業者是因為工作不滿意或者搜尋工作當中,處於“離線”狀態;
制度性失業,有些失業者獲得的社會保障足以維持基本生活,於是就不願意工作;
結構性失業,這類失業是因為産業布局的調整,使得一部分有勞動技能的人,技術過時而新的技能沒有培養出來;
摩擦性失業,即信息不對稱供需雙方難以及時匹配産生的失業,供需雙方都需要花費搜尋成本,因此,一旦搜尋成本非常大的時候,失業者就不願意去工作;
剝奪性失業,很多農民的土地被徵收,但獲得補償很少,在城市裏又找不到工作,這類失業者往往是剛性的;
技能平庸型失業,失業者擁有一般的技能,企業多招一個也無所謂,少一個也無所謂,往往在裁員時,這類人最先被波及;
成本型失業,就是失業者覺得自己的技能培養成本比較高,得不償失,非理性的選擇乾脆不工作;
對抗性失業,就是沒有達到某一目的,不願意工作,和僱主對抗;
高工資性失業,一些失業者,前期的工資很高,後來,由於某種原因工資收入下降,就寧願選擇在家;
季節性失業,有些工作是有淡、旺季之分的,淡季的失業就屬於這種類型;
過剩型失業,就是所學的專業技能過剩,很難找到工作;
不公平性失業,有些失業,是由於權力的不公正對待導致的;
有資格性失業,一些人不需要工作就有生活來源,他們不願意工作;
認識錯誤或者價值差異性失業,一些人對於工作比較挑剔,當工作沒能實現自己的“意義”時,他們也不願意工作。
因此,解決上述失業者問題,不能一律按着搜尋成本過高來解決。像結構性失業,很多是産業的興衰導致的,現在不少下崗工人,由於年齡比較大,學習新的技能比較難,存在就業難題。我們要盡量減少那些強制性失業和對抗性失業,不公平性失業和制度性失業是由於制度缺陷造成的,要盡量規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