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受關注的房産稅傳來最新消息。新華社記者從相關人士處獲悉,上海近日將會&&房産稅徵收實施細則。業內人士猜測,房産稅稅率可能為0.3%%-0.4%%。如果依此計算,設若房子購買總價為220萬元,0.4%%的房産稅率即意味一年需交8800元。(新華網10月7日)
種種跡象表明,房産稅試點似乎確已箭在弦上,多個部委相繼傳遞了相同的信息。國慶前夕,國家相關部委明確表態,國家將加快推進房産稅改革試點,並逐步擴大到全國;4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有關負責人再次&&,對個人所有的住房恢復徵收房産稅是必要的——凡此種種,發改委、財政部、稅務總局等相關國家部委,先後做出“加快推進房産稅改革”表態,顯然不會是空穴來風,而只能説明,傳説已久的房産稅即將作為一個樓市調控加碼政策推出。
從曠日持久的輿論呼籲,到破除重重障礙終於即將試點實施,背後所經歷過的種種利益博弈不難想見。然而,越是到了所謂“庶民的勝利”時刻,公眾倒是顯得比較冷靜了,其中不乏一些憂慮的聲音。因為,對個人房産恢復徵收房産稅,其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價值不言而喻,加碼調控樓市的效果卻仍然只是一個未知數——具體制度設計的公平與合理,不僅考驗着調控樓市的效果,更關乎每個納稅人的稅負公平。
顯然,房産稅不應該針對普通公民的普通自住住宅徵收,否則根本上就不具有合理性;所謂高端房産與投資性房産,具體如何進行界定無疑將是關鍵。比如,面積、套數、價格,拿什麼做為計稅依據?異地房産互不聯網又該怎麼辦?從公平性上説,以人均面積輔助地段價格作為計稅依據,即在一定人均面積以下的房産免予徵稅,同時又考慮到房屋地段以及地段價格對人均面積予以相應比例的修正,應該是最為公平合理的,只可惜這樣操作的難度恐怕不小。
最令人擔憂的情形是,政府部門&&房産稅政策,考慮財政增收重於考慮政策公平。也許是為了削減在地方政府層面的房産稅&&阻力,發改委官員強調“這個稅種的開徵可以為地方政府帶來一個穩定的主體稅種”,財政部官員亦強調“有利於健全地方稅體系,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及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如此聽上去,徵收房産稅似乎更是一種贖買手段,即:從賣地時代的“土地財政”,到無地可賣時代的“房稅財政”。
倘若主要是基於財政增收角度來設計房産稅政策,其稅負公平性與調控的效果無疑都會受到影響。在這一點上,試點地區的房産稅實施細則,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