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慈善焦慮與黃光裕的財富
2010-10-08   作者:楊於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前段時間的熱點莫過於國美特別股東大會在深圳召開,創始大股東黃光裕敗北,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慈善晚宴”也辦完了。兩件事看似不搭界,但兩相對照着看,對我們很有啟示。
    近一個多月來,中國社會被有關慈善的討論覆蓋了,媒體一直忙着打聽“巴比”晚宴誰參加、誰不參加,富豪們想不想捐錢。答應參加的富人,被期待捐出身家;拒絕出席者,“被等於”拒絕慈善。突然釋放出來的道德壓力,傳導給中國的富豪階層。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社會對慈善的焦慮,這種焦慮幾乎發展成一場廣泛的道德教育運動。
    巨大的社會反響,凸顯“巴比”式慈善對中國巨大的示範效應。産生這種效應的原因很複雜,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是美國的財富英雄,捐出數百億財富,又成了道德楷模。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中國社會內部,即社會貧富差距過大,民眾對富豪的財富普遍持懷疑態度。敦促富豪們學習“巴比”,等於要他們捐出財富,實現自我救贖。
    但富豪之於中國,其存在價值到底在哪?是推進實業,發展生産,還是把錢捐光?這些問題值得以理性的態度認真思考,並在此基礎上重新審視“巴比”式慈善,調整輿論有關慈善與富豪的觀念和心理。
    國美“黃陳之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富豪財富的絕佳時機。國美電器在港上市,其總市值達400多億港元,其中黃光裕佔股32.47%%。在這場公司控制權的爭奪戰中,黃光裕最後失敗。在國美賬面上,有100多億港元屬於黃光裕,但控制權爭奪的失敗意味着,這些鉅額財富被公司控制了。或者説,他的錢支撐着國美的事業,成了一種社會資源。
    有一部叫《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産》的經濟學名著,它把現代大規模的股份制公司稱為“準公共公司”,其顯著特點就是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你有錢,向一家股份公司投入了資本,但你未必能夠控制你的錢,這時你的財産就為社會所用了。其實,那些控制着公司經營的企業家,其私人財富也是一種社會財富,除非他把錢從公司抽離出來,全部花掉。
    在中國,目前社會貧富分化嚴重,實現分配正義是人們的期待。但擴大生産和增加就業,也是當務之急。我們應當借助富豪推動發展,把社會財富的蛋糕做大,在此基礎上,通過社會政策調整,實現分配公平正義。
    有這樣一則報道:巴菲特每年舉行“與巴菲特共進晚餐”宴會,“共餐權”是全球拍賣的,錢捐給慈善機構,現在價格已漲到200多萬美元了。每年宴會,媒體自然爭相報道,最後要評出一篇最佳報道。有一年,記者們對盛宴進行了相似的報道,獨有記者艾格伊將目光落到餐廳外一個乞丐身上。這名乞丐從垃圾桶撿東西吃,並自言自語:“過期的三明治和沙拉醬,照樣能把肚子填飽。”巴菲特把最佳報道獎頒給了艾格伊。
    對於此事,不同的人有不同解讀,有一種解讀説,儘管“巴比”做慈善,乞丐照樣必須乞討。美國最近宣布,全國有4000多萬窮人。“巴比”的慈善宴會,只有富豪受邀。他們贊助開發的藥物,只有權貴用得起。他們資助建成的劇院、音樂廳,是富人附庸風雅的場所。這不是否定慈善的作用,而是説慈善有其局限性,它不是幫助窮人的靈丹妙藥,我們不宜對它寄望過高。
【字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博客]中國慈善事業的障礙和前途 2010-10-08
中國慈善事業的障礙和前途 2010-10-08
“巴比”宴引發中西企業家慈善觀念對撞 2010-09-30
中國式慈善的“巴比夜宴”困境 2010-09-30
壯大慈善事業需內外兼修 2010-09-30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央行盯的或許不是CPI[思想頻道]地産已成投資業“鴉片”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