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産徵用的地方規定何以引發大面積過敏
2010-10-08   作者:蔡方華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一則不大的新聞引起很強烈的反響,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最近,四川省擬立法規定縣級以上政府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可徵用私人財産,輿論一時間惡評如潮。不少人認為,這樣的地方立法有可能為地方政府的暴力拆遷提供不適當的依據。
  四川省公布的“突發事件應對辦法”送審草案的表述是,縣級以上政府為應對突發事件,必要時可依法徵用單位和個人的財産;財産徵用人員不得少於2人,並署名備查,徵收組應當有公證人員參加。從法理角度而言,這樣的規定其實並不違犯上位法的有關要求。
  一般而言,各國憲法都會授予政府在必要時徵用私人財産的權力。我國憲法同樣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産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2007年11月開始施行的《突發事件應對法》也規定,有關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為應對突發事件,可以徵用單位和個人的財産,但事後應予以返還或給予補償。四川省的相關規定可以視為在現行法律依據下所制定的地方性實施辦法,因此並沒有什麼突兀之處。
  值得思考的是,依據上位法所制定的地方實施細則卻引起強烈意見反彈,這其中原因何在呢?一般人對有關徵用的法律規定並不熟悉,一旦遇到地方政府&&財産徵用的規定時,很自然地表現出反感和擔憂的情緒,這是不難理解的。但更深的社會背景是,私人財産徵用很容易觸及一個痛處,那就是在發展經濟名義下對土地和房屋的強制徵用和拆遷。現實中一再發生的悲劇性案例讓人們意識到,“公共利益”和“突發事件”的法定內涵,很容易就被地方政府所突破,法律所做的一般性規定往往成為地方政府追求最大化利益和侵害公民權利的依據。在強大的地方政府權力面前,私人財産權雖然受到憲法和物權法的保護,卻仍然難以擺脫孱弱窘迫之境,無疑是人們不得不正視的現實。在這樣的語境中,人們對四川省的徵用規定表現得過敏,實在不是什麼意外的事。
  私人財産保護是一般性原則,對私人財産的徵收和徵用是特殊情形,這是不難了解的。為了維護公民和政府、私人財産權和政府徵用權的平衡,法律理應對私人財産徵用進行嚴格的規定,這也是法律調節社會關係的應有之義。所謂嚴格規定,大概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對徵用的必要性進行嚴密而公平的限定,尤其要對“公共利益”和“突發事件”這樣的前提要件做詳細説明;二是對財産徵用制定正當的行政程序,防止公共權力失范。恰恰是在這樣兩個環節,我們的立法和行政實踐表現出一定的欠缺。尤其是,由於我國尚未制定專門的徵收徵用法律,對財産徵用的程序性要求就表現得寬泛和隨意,行政權受到的約束不夠,財産權也由於不具備操作性而經常陷入窘困。
  地方政府在依法制定本地區的實施細則時,最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復述上位法的一般性規定,而是確定有利於協調社會關係、強化私人財産保護的具體程序規則。最應避免的,則是對上位法的隨意解釋和突破。雖然徵用都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但在《突發事件應對法》中,關於財産徵用的條款並沒有涉及“強制”等字眼,四川省的應對辦法卻規定了“強制徵用”的情形,這無疑會加劇人們的擔心。
  財産徵用尤其是不動産的徵用,乃是一個社會的重大和複雜課題,需要在立法、司法等方面不斷完善,並由此在社會層面逐步達成某種共識。地方立法一旦涉及私人財産徵用問題,不但應該審慎而嚴密,更以恪守憲法和其他法律對私人財産保護的原則性規定,確保不引發不必要的輿論阻力。更重要的是,只有在行政和司法實踐中不斷保護和強化公民的權利意識,人們才不會在正當的法律規定面前表現得太過脆弱。
【字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銀信産品退潮商品類理財産品補位 2010-09-29
銀信理財産品發行熱度不減 2010-09-28
金價飆漲黃金理財産品難尋 2010-09-27
黃金理財産品藏陷阱 與銀行的昂貴對賭 2010-09-26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央行盯的或許不是CPI[思想頻道]地産已成投資業“鴉片”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