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房價的關鍵在於改變預期
2010-09-30   作者:張天蔚  來源:北京青年報
 
  隨着房地産市場呈現“回暖”跡象,房地産業內外人士紛紛猜測,中央有關部門是否會&&新的調控政策,而最新的消息是,有關部委近日分別&&措施,以達到“鞏固房地産市場調控成果,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的目的。這組總計五條的措施,迅速被媒體冠以“新國五條”的稱呼而寄予進一步抑制房價的厚望。
  近年來,房地産市場的調控措施頻繁&&,“國八條”、“國六條”,乃至今年1月&&的“國十一條”和今年4月&&的“國五條”,直至此次&&的“新國五條”等等。在我們的經驗中,政府如此屢出重拳而仍然不能達到預期目的,似乎僅房地産市場調控一例。而房地産市場在不斷&&的政策重壓之下,仍然表現得如此頑強,不僅出乎持幣等待房價下跌的百姓預料,甚至也會讓決策者始料不及。
  面對如此悖謬的局面,開發商的通常説辭,是強調房地産市場的“剛性需求”,即出於生活必需而難以抑制、缺乏彈性,因而對價格極不敏感的需求。從近年來房地産市場的走勢來看,也確實呈現出對價格並不敏感,甚至“反向敏感”,即追漲殺跌的特性。加上都市白領不斷發出居無定所的呼聲,及所謂“丈母娘需求”等概念的拋出,剛性需求推高房價的説法,似乎得到不斷的印證。而這樣的結論如果成立,則中央政府不斷&&的措施不僅註定無效,而且由於歷次調控措施中最有力的部分,往往是以收緊信貸、抑制需求為主,因而每次調控稍有松動,必然引發報復性反彈。此類已成固定模式的調控循環,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開發商吃透,只要不是那些資金鏈過分脆弱的小開發商,大多可以從容地等待市場回暖,卻不會出於對未來的悲觀預期而降價銷售。
  其實,“居者有其屋”固然是每個人必須滿足的基本需求,但説到底住房並不等於吃飯,房地産市場並不存在沒有彈性的所謂剛性需求,需求、供給、價格之間的矛盾和互動,必然引導消費者對自身的需求做出主動或被動的調整。尤其是在人均住房面積已近30平米,而房價卻為大多數市民難以企及的北京等大城市,再以剛性需求解釋房地産市場在各種政策打壓下依然頑強的現象,無論如何難以自圓其説。
  導致房地産市場對價格並不敏感,甚至表現出追漲殺跌的“反向敏感”的根本原因,是對房地産市場的預期看漲。近年來最讓人心癢難撓的財富故事,已經不是股市裏的“楊百萬”,而是如果5年前多買了一套房子,今天就可以坐收辛苦工作一輩子都不可能得到的數百萬收益。在這樣的財富效應示範之下,市場確實表現出極大的需求,卻和所謂剛性無關。只要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不再那麼堅挺,房地産市場自然會恢復到真實的需求,房價也自然會應聲而落。
  以此回顧歷次調控措施的落空,根本原因在於只是暫時抑制了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和意願,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對房地産市場的預期。在一個長期看漲,且大幅看漲的市場中,短期的需求扼制總是很難起到實際的作用。
  而若試圖在一個宏觀向好,且流動性充盈的市場中,改變公眾對房地産市場的預期,除了盡快且大幅地加大供給之外,沒有另外的辦法。因此,如果此次“新國五條”的目標,確實是着眼於長遠的房地産市場調控,而非僅僅要達到短期內的價格指數目標,則唯有其中的第四條值得高度關注,即採取何種手段,盡快切實增加住房有效供給,而且進一步實現土地供應制度和供應方式的改革,形成長期穩定的土地供應機制,使公眾形成房地産市場必將長期、穩定、充足供應的預期,才可能使房價趨於穩定。反之,如果開發商和消費者一致認定此次調控不過是又一次短期動作,以至在“房價早晚還得翻番”這一結論上達成“共識”,就可能形成開發商與消費者一同等待政策松動的悖謬局面。
【字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從行業角度看公募基金管理費收取 2010-09-09
基金公司虧損4千多億 管理費用上升18.75% 2010-09-01
上半年十大管理費最高基金公司 2010-09-01
基金公司虧損4千多億 管理費用上升18.75% 2010-09-01
管理費中暗藏玄機 渣打銀行“現貸派”涉嫌欺詐 2010-08-12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央行盯的或許不是CPI[思想頻道]地産已成投資業“鴉片”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