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決定》。會議指出,必須堅持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與政府引導推動相結合,科技創新與實現産業化相結合,深化體制改革,以企業為主體,推進産學研結合,把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産業和支柱産業。
新能源、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産業、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個産業被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産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振興規劃的&&,對中國的整個産業結構意味着什麼?如何看待新興産業與傳統産業的關係?新興産業如何才能體現戰略意圖?本期中國經濟時報圓桌論壇針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本期嘉賓是:國家發改委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岳平,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步德迎,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室副主任胡遲,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民良。
中國經濟時報:轉變發展方式,整個産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至關重要。從當前的政策取向來看,新興産業的崛起會給中國産業結構帶來怎樣的影響?傳統産業的地位將如何?
王岳平:我國産業結構存在的問題並不是簡單地改變三次産業結構的比例問題,也不是沿襲過去的模式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問題,而必須謀求改變單純地依靠比較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努力提升要素稟賦;改變單純地依靠比例關係的産業結構或部門結構調整,着力突破能夠有效提升國際分工地位和價值鏈層級的關鍵環節,從而改變單純依靠價格競爭的局面,更多依靠非價格競爭,實現收入與GDP同步增長,經濟與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步德迎:在國家確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中,除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産業外,都屬於重化工業,其中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屬於世界性的前沿産業,在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産業中,更多的是發達國家已有但我國還沒有的技術,這方面應盡可能引進成熟技術,填補國內生産空白,在此基礎上學習、消化、吸收、再創新,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過程,就是我國産業加快升級的過程,不但不會對傳統産業造成衝擊,反而會大大提高傳統産業的附加值,大大提高傳統産業的國際競爭力。
胡遲:新興産業與傳統産業的結合以及新興産業的正“外溢效應”都會促進傳統産業的提升,而且從技術的關聯性看,許多新興産業正是發源於傳統産業,比如,能源、裝備製造、材料行業等。因此,新興産業對傳統産業的帶動作用是無可置疑的。當然,在一定時期,與新興産業的飛速成長相比,傳統産業的相對衰落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周民良:我認為,新興産業會産生新的市場需求,會以新的産品形態與服務形態,去拓展新的市場空間,新興産業與重化工業發展的市場定位不同,可以並行不悖地發展,此其一。其二,新興産業的發展會帶動傳統工業化。眾所周知,近年來我國工業發展的政策強調方向是新型工業化,而信息産業的發展會帶動工業化,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結合。最後,新興産業的發展能夠促進節能減排。因而,新興産業與重化工業之間的關係主要是互補關係,但也不排除競爭關係或者替代關係。
中國經濟時報:在産業布局上,特別是在中國地區發展差異還很大的情況下,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之間的結構調整與分佈,應該如何進行?
胡遲:具體來看,可以分為不同的情況。一是傳統産業從東部轉移到中西部,東部則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集中精力發展新興産業,而中西部則可以從傳統産業起步發展,就像東部地區在改革開放之初所做的那樣。
二是區域內的傳統産業可以不做大的轉移,而是留存下來,一方面進行傳統産業的升級換代,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新興産業。三是中西部雖然相比東部發展起點要低,但也可以在發展傳統産業的同時發展新興産業。
周民良:合理的産業分工是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的,新興産業的發展需要引導市場按照資源稟賦配置資本、技術與勞動力,可以在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提高經濟效率。比如,西部地區的光能、風能條件較好,在發展新能源産業方面有明顯優勢;而沿海地區人力資本優勢明顯,在發展生物醫藥、信息産業、節能環保、高端裝備方面的優勢十分突出。當然,沿海地區的傳統産業在商務成本越來越高的背景下,會進一步向內陸地區轉移。
中國經濟時報:當下,很多傳統行業的産能過剩已經相當嚴重,環境破壞也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但地方政府對傳統重化工産業的投資熱情依舊不減。那麼,遏制傳統産業領域的産能過剩或者淘汰落後産能,什麼樣的措施才算是有效的?
步德迎:我認為,首先中央要降低經濟增長速度預期,強調産業結構升級;其次要減少對企業的保護,適當提高貸款利率,適當提高人民幣匯率,逐步提高資源稅率,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水平,促使企業向高端産業和高端産品發展;三是要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大幅度提高個人所得稅累進稅率,大幅度提高技術工人的工資水平,引導和鼓勵優秀的學生接受專業技術教育,爭做高級技術工人,全面提高我國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術水平。
王岳平:由於發展重化工業帶來的國內生産總值增值效應更加明顯,在生産性增值稅為基礎的分稅制條件下,還有助於增加財政收入,地方政府往往對投資重化工業採取鼓勵、放縱態度,由此導致環境污染問題。此外,生産要素價格扭曲,特別是資本、土地的相對價格和環境成本被人為壓低,也降低了資本和資源密集的重化工業投資成本。
淘汰落後産能的依據不應該是産能過剩,而應該是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産等環境和技術准入標準,同時,要建立過剩産能正常退出機制,着力糾正因價格扭曲以及地方政府主導帶來的外部負效應明顯的産能過剩。
胡遲:這涉及到根本性的體制問題,恐怕短期內難以有實質性的改變。要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統一全國市場。産能過剩之所以無法消除,就因為受到地方保護,而擁有一定的市場空間。在這方面,中央政府需要花大力氣,強力推進。
周民良:我認為,我國重化工業化中出現的種種負面問題源頭不在市場、不在産業,而在政府管理。歷史性地評價地方政府的政績,不在於説了多少好聽的話,而在於辦成了多少難辦的事。在大量的居民消費被高價住房擠壓和拖累後,地方經濟的增長越來越路徑依賴地轉向高密度投資行為。但産能過剩源於市場,也需要從市場尋求出路,依憑行政手段採取層層分解目標的壓産方式是不恰當的。正確的政策取向是,降低投資衝動,擴大消費彈性,進一步提高調控政策引導市場的針對性,以改變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預期,並提升環境保護標準,構築起對企業的環境監督、安全監督、質量監督防護網。
中國經濟時報:高投資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究竟有沒有必然&&?
胡遲:高投資在短期內的確對地方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長期看它會給地方經濟帶來結構性問題,就像現在我們所做的一樣,先投資,出現産能過剩後,又來進行結構調整,而且在政府主導下的投資會對民間投資産生“擠出效應”,政府“有形之手”伸得太長,不可避免會阻礙市場“無形之手”作用的發揮。
步德迎:一般來説,高投資至少能夠促進地方經濟的短期較快增長,但如果這種高投資是低水平重復建設,或者是高水平投資但脫離現階段管理能力和生産技術水平,都可能會成為地方經濟的嚴重隱患。因此,投資的增長一定要與市場需求相適應,一定要與企業管理能力和勞動力技術水平的提高相適應。
中國經濟時報:從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的競爭關係上講,因為剛起步,新興産業的收效期限可能比傳統産業要長,這樣一來,在政績衝動的推動下,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範圍內産生非市場競爭因素引起的逆淘汰,從而荒廢了新興産業,浪費了投資。這樣的擔心有沒有必要?如果有,如何避免?
胡遲:這種擔心沒有必要。因為從長期看,新興産業也需要經過市場選擇、淘汰,也是有生有死,不可能全部都發育長大。因此,有些投資應該是進行市場選擇和試探付出的必要成本,而不能一概説都是浪費。至於在政績衝動的推動下,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範圍裏産生非市場競爭因素引起的逆淘汰,在市場取向明確後也不可能長期存在,因而,不必太過擔心。
為避免這種傾向的發生,投資主體,特別是政府部門必須保持冷靜的態度,在項目上馬之前進行充分的科學論證,絕不可僅憑一時衝動就盲目“跟風”推動項目開展,結果是造成重復建設和産能過剩,給整個産業的良性發展帶來了阻礙。
周民良: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不存在競爭,比如,信息産業與重化工業基本不存在競爭關係,但是傳統産品與新興産品存在競爭關係。正如主持人所説,新興産業的收效期限可能比傳統産業還長,但新興産業會更好地利用自然清潔能源,更符合節能減排的要求,外部不經濟性更小,也更符合科學發展方向。如果存在逆向淘汰作用,也應該通過政府政策改變市場信號,避免這種機制的發生。
步德迎:我認為這要分情況看,第一,可以通過計算得到規模生産條件下能否使新技術的單位産品成本低於傳統産品,如果是肯定的,就應該通過一定時間的政策補貼幫助新技術企業盡快達到規模生産,在這種前提下讓新老技術通過公平競爭,實現優勝劣汰;第二,要看新技術碳減排的經濟效益是否超過傳統技術,如果是肯定的,則通過碳減排市場的建立和公平交易,就可實現新技術對傳統技術的優勝劣汰;第三,要看新産品的性價比是否高於傳統産品及是否被市場所接受,應該交給市場去選擇,不應由政府來干預。總之,政府對新技術參與市場競爭進行的行政干預或經濟補貼,一定要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
中國經濟時報:盲目決策是有教訓的,例如風能設備曾經是嚴重過剩的一個行業,實際生産能力遠遠超過預期。這樣的教訓,在其他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未來規劃和發展中,是需要重視的。那麼在各位看來,對待這些新興産業,我們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在投融資決策上,國家應該有怎樣的引導性措施?
周民良:我了解到的情況是,迄今為止還有一些地方政府規劃把風電設備作為産業重點,這種不顧市場變化的封閉式規劃管理模式需要改進。鼓勵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方向無疑是對的,但政府及行業協會應該加大市場調研力度,及時發布供求信息,並通過政策調整引導企業的投融資行為。
步德迎: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選擇,一定要從實際出發,並不是技術越新越好,而是必須要具備競爭力。只能以技術儲備為目的,由財政支持進行一些技術研發和投資建設小規模的實驗項目,大規模發展只會使我國財政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時也會降低我國産品的總體國際競爭力。目前各地爭上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都是建立在中央財政鉅額補貼的基礎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胡遲:在對待新興産業的問題上,與遏制傳統行業産能過剩一樣,還是需要發揮市場的作用,讓市場來做選擇。像微軟、英特爾等企業均不是靠政府資金支持、規劃出來的。國家的引導性措施還要有利於民間投資進入新興産業。因為新興産業雖然發展前景美好,但新興産業進入門檻高、投資需求大,投資風險也很大。因此,要大力發展新興産業,就必須拓寬投融資渠道,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新興産業。
王岳平: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粗放並面臨着諸多結構性矛盾,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全球分工中過度依賴加工製造環節和加工貿易、競爭戰略過度依賴成本價格,而産業鏈和價值鏈中研發設計、營銷、品牌和供應鏈管理等高端環節缺失。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從戰略的高度改變上述“三個過度和一個缺失”,這一方面需要促進産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另一方面,更需要為實現發展方式轉變和産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創造相適宜的制度環境。這也關係到我國當前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是否能夠擺脫過去的發展模式,而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