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學家聚首頤和園對話兩國經濟
2010-09-17   作者:記者 方燁 孫韶華/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文章索引

樊綱:匯率問題在中美關係之間影響力有限
肯尼斯戴穆:過度杠桿化是造成危機的本源
胡永泰: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需要雙方的改變
勞拉泰森:中美雙方需要互逆的經濟轉型
湯敏:美國監管過度導致中國投資困難
盛洪:匯率調整對中國有益
張燕生:“一視同仁”並不公平
鄭京平:美國儲蓄率變化與監管當局自律有關
吳曉靈:中國向來不是對外擴張的國家
返回導航頁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 張燕生:
  “一視同仁”並不公平

  張燕生在會上就中美的經濟&&問題發表了四點意見:
  第一,關於自主創新。張燕生説,從中國來講,自主創新承擔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現在中國領導人做出承諾,對於境內所有企業一視同仁。前30年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是靠要素投入驅動,中國現在希望轉變到由要素生産率增長驅動,在這個轉變中,一個很大的矛盾就是中國企業非常缺少自主創新能力。舉一個例子,目前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相當於8歲的孩子,美國企業的創新能力相當於25歲的壯年,如果讓8歲的孩子和25歲的壯年一視同仁,那麼意味着中國今後要想轉變到要素生産率增長驅動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第二,關於政府採購。根據我們的研究,目前中國的政府採購將近6000億人民幣的産品中,中高端産品絕大部分是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生産的産品和進口産品,如果説美國出口計劃在5年之後翻番,主要靠中國政府採購和市場開放來創造,這將是非常難以做到的。
  第三,關於中美貿易的問題。現在中國在減少中美貿易不平衡,主要採取的措施是擴大進口。這裡面就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買什麼?美國最有優勢的高科技産品我們很難買到,如果再繼續大量地買美國的農産品,就會涉及究竟是美國五六百萬農民的人權大,還是中國五六億中國農民的人權大?
  第四,關於貿易平衡。看看美國的經常項目就會發現,美國經常項目的逆差最大的是2006年,達到了8000億美金,當時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是2500億美金。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在2006年經常項目順差2500億,有50%左右是外商投資企業創造的,是跨國公司內部創造的。然而談到國際貿易失衡和再平衡的時候,有人總是希望美國人和中國人各自承擔一半的責任,這是不公平的。


12345678910
【字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經濟學家是我的“仇人”》 2010-09-13
IMF經濟學家呼籲不應過度看重人民幣升值 2010-09-07
香港政府經濟學家:下半年經濟前景依然強勁 2010-08-19
一位經濟學家的理性與情感 2010-08-09
標普首席經濟學家:原油供應隱患或成經濟新風險 2010-07-30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左曉蕾:信貸此時放鬆調控將前功盡棄[思想頻道]謝和平:發展和掌握低碳核心技術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