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時間,頻頻出現監管部門提高銀行監管指標的傳言,先是傳言監管部門研究將撥備率提高到2.5%,後又傳言大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擬提高至15%。雖然後者在消息傳出當日被銀監會否認,但這些傳言卻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市場擔憂國內銀行體系風險。 16日消息稱,銀監會為應對經濟波動的緩衝措施,正在起草一份有關要求一級資本比例達到8%、整體資本充足率達到10%的方案。該方案最多將資本充足率提高4個百分點。而對於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銀行,資本充足率將再上調1個百分點,也就是説最高達到15%。這一傳言雖然已被監管部門否認,但不能忽視的是這一系列傳言反映出的謹慎情緒。 在經歷了去年的信貸大躍進後,今年上半年國內銀行業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長勢頭。據統計,16家上市銀行上半年凈利潤總和約3462億元。與業績增長相隨還有規模的增長,截至2010年6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資産總額為87.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3%。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負債總額為82.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0%。但是,這些增長的質量如何?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銀行業靚麗數據的背後,依然存在着資産質量的隱憂。在16家上市銀行中,有10家公布了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共計27200億元的貸款餘額,佔總貸款額比例部分銀行已超過20%。 在4萬億計劃中,魚目混珠的項目難避免,這兩年的貸款也不可能都發放給了具有良好信譽、可行性高的項目。甚至有人預計,如果出現房價下跌幅度超出預期、地方政府違約率上升的極端狀況,不良貸款率可能從目前的1.3%躍升至兩位數。 此前盛傳的銀監會醞釀調整現有撥備的政策,就被理解為是對銀行資産質量擔憂的一個佐證。有專家認為,雖然現行銀行撥備覆蓋率較高,但受貸款高增長的影響,並不能真實反映潛在的不良水平。故而有消息稱,銀監會正在討論調整現有撥備政策的可能性,即擬要求商業銀行最早於2011年底按照撥備/總貸款比率不得低於2.5%的水平計提撥備。 雖然近年來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産質量有了顯著改善,不良貸款餘額及比例總體上延續了2003年以來“雙降”的態勢,但這一方面得益於銀行三年來剝離、沖銷不良貸款1.85萬億元,另一方面也受益於近年來貸款規模的持續高增長。 古人講“空穴來風,未必無音”,市場的擔憂其實有相當的合理性。現在看來,對於商業銀行經營效益和資産質量的持續高增長,外在的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貢獻遠遠高於商業銀行效率提高等內生變量改善的貢獻。所以説,如果在經濟轉型期,中國經濟的增速放緩,加之進程中不斷累積的轉型成本,這些或許都將拖累國內銀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