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稅負要考慮“居民承受能力”了
2010-09-14   作者:楊於澤  來源:搜狐博客
 
  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上周五發布報告説,中國政府全口徑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去年達到32.2%,雖然稅收只有6.3 萬億元,但政府全口徑收入超過10萬億元。報告認為,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我國目前30%左右的總體宏觀稅負水平並不低。
  一直以來,我國官方都向人們強調,我國宏觀稅負水平不高。就在上個月,財政部官網還轉載《人民日報》一篇文章稱,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口徑,2007年至2009年,我國宏觀稅負分別為24%、24.7%和25.4%,不僅遠低於工業化國家平均水平,也低於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但中國社科院正是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口徑,分析得出了“並不低”的結論。
  宏觀稅負多少算高,多少算低,沒有絕對標準。北歐國家宏觀稅負高,據説佔到GDP六七成。但國家不同,社會經濟政策不同,納稅人的感受也大相徑庭。北歐都是富利國家,居民收入大部分繳稅了,但人們的生老病死全由國家包下來了。姑且不論中國宏觀稅負高低,反正政府拿走了1/3,而居民生老病死樣樣都得自己操心,過橋走路還得再交“買路錢”,時時處處感到窩心。
  近兩年,大家都在討論“國富民窮”之説,社會共識很高。按照中國社科院的報告,政府拿走了新增財富的32.2%,甚至有專家説,政府拿走的可能更多。剩餘部分,企業應該也拿去不少,最後剩下的適用“二八鐵律”,20%的人拿走了其中80%,而80%的人只分得其中20%。“國富民窮”,真的不假,其結果是國內消費不振,而且影響到我國經濟增長。
  政府拿的多,老百姓只能“正視現實”,令人擔憂的是報告測算,“十二五”時期,我國宏觀稅負水平還有望繼續攀升。這種説法不是沒有根據,有關部門已經放出風聲,計劃開徵房産稅、環境稅,甚至還有“社會保障稅”這樣的名目。政府收稅其實不要緊,關鍵是居民感受不到“用之於民”,增稅就成了我們“不能承受之重”。
  現在水、電、氣等公用事業隔三岔五漲價,有關部門總是説,定價考慮了“居民承受能力”。其實,國家宏觀稅負倒真的是要考慮“居民承受能力”,不能任其增長下去。水、電、氣的價格本應由市場競爭形成,根據“居民承受能力”來定價,意味着巨大的漲價空間。但在宏觀稅負上,確實存在“居民承受能力”問題,因為居民創造的GDP是一定的,政府拿的如果不能用之於民,其比重要就要有一個限度。
  居民承受能力已近極限,這一點,可以從很多社會經驗中得到驗證。拿“中等收入階層”來説,政府覺得他們從經濟發展中得了實惠,至於他們在生活重負下的呻吟,有可能被解讀為“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表面上看,他們有房有車,但他們房與車是用貸款買來的,他們已經花掉了父母的積蓄和自己一輩子的預期收入,淪為“房奴”、“車奴”、“孩奴”。
  官員説,提高生活質量靠增長,要保持增長,政府就得收稅上項目。但機器會疲勞,橡皮筋會繃斷,人的承受能力也有其極限。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期待,但我們不能為了這樣的將來,而罔顧當下的生存。增加新稅種,這是做稅負的加法;能不能也做做稅負的減法,比如合併同類項、提高個稅起徵點?給工薪階層減稅,其實已有社會共識,勢在必行。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博客]説“央企高稅負未轉嫁”是不負責任 2010-09-09
人們因何懷疑央企向消費者轉嫁高稅負 2010-08-26
國企稅負重於私企證實競爭環境不公 2010-08-06
看看“國企高稅負”究竟是怎麼回事 2010-08-05
中國只有減輕非公企業稅負才能加薪 2010-01-12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左曉蕾:信貸此時放鬆調控將前功盡棄[思想頻道]謝和平:發展和掌握低碳核心技術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