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能減排本是手段,其目的在於淘汰高耗能産能,實現産業結構調整,進而轉變發展方式。現實卻扭曲為,節能減排本身成了地方政府的“最終目標”,由此衍生出各種傷害民生、有損低耗能生産的荒唐手段。在科學的指標下,如何科學、有效的實現,是對政府的考驗。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一場強制性限電潮正在各地涌動。隨着“十一五”末期的臨近,尚未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的地方心急如焚,紛紛採取強制性限産、限電措施。 日前,江蘇省常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公告稱,為完成該市“十一五”節能目標,自2010年8月27日起,對市區工業企業實施“開九停五”(企業連續生産九天后連休五天)的節能應急用電調控措施。該方案將持續到10月11日。 自7月底開始,浙江、江蘇、河北、山西等省,此起彼伏地掀起了節能減排大衝刺,對“兩高”行業開始大範圍限電甚至斷電。在“絲網之鄉”河北省安平縣,不僅對工業限電,居民、醫院甚至紅綠燈也遭停電。 6日,國家發改委稱,安平縣錯誤採取限停居民用電的做法,既不符合國家有關政策要求,也與節能減排的宗旨不符,已要求河北省核實情況,妥善處理。不過,發改委並未否定各地強制性限産、限電的做法。 各地的非常措施已經對市場産生了不小的影響。鋼鐵、水泥等耗電大戶被限産後,價格開始大漲,這也帶動鋼鐵股、水泥股的走高。而下半年的GDP增速,必然也會受此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