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思想頻道 >> 言論
中國品牌的追求不能急於求成
2010-08-18   作者:陳寧遠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討論中國製造轉型,有一個很核心、很容易得到共識的話題,就是中國製造缺少世界品牌,因此中國製造不免流於粗放低端,無法産生市場影響,也難有高附加值的收益。
  人們常常舉的例子是服裝,認為作為世界紡織大國的中國,多做OEM是不夠有出息的。人們常常幻想著耐克的方式,把創意和設計放在美國,而把加工生産交給別人。但這一定是中國紡織行業最好的選擇嗎?假如真的是這樣,成千上萬在縫紉機上工作的工人,他們將轉型做什麼呢?他們會在一夜之間成為某種品牌的設計師和創意人嗎?
  也許這樣的紡織行業的分工,至少在目前還是中國産業的某種較佳狀態。拋卻品牌的文化認同不談,僅就充分就業而言,能上縫紉機做工的方式,肯定對中國當前的經濟結構和就業狀態更有利。
  當然,涉及到勞動力密集型産業談品牌,也許充分而合理就業的問題,很容易壓倒我們對品牌的追求。中國製造要有世界性的品牌,中國製造要有核心的競爭力,而不是單純依靠便宜的勞動力,這種理論意識超前而現實遇阻的討論,不是沒有必要,而是太有必要,但卻無法立即改變當前中國製造的結構。比如藍領中國,與其強調藍領時代的中國經濟創造出更多的製造性品牌,不如穩步提高中國的藍領經濟生産率和職工收入。
  此外,在品牌和技術之間,工業製造的全過程還有個工藝水平的問題。對於普通工業品,從技術理論上來説,職高的水平就能勝任。但要做出好的工業品,那是十分講究工藝的。過去多年,光學鏡頭的工業品為德國和日本控制。這並非光學鏡頭的研究中國不能把握,而是中國人的工藝不熟練。要做出質量一流的工藝流程,就要求把中國可以隨便上縫紉機的工人,轉化成為在縫紉機上最為熟練的、能夠做出最好質量東西的技術人員。就目前而言,改變中國的OEM模式,創造出有全球影響的服裝品牌,這點應該更為重要。
  對品牌的孜孜以求,以至於影響國人心理狀態的例子,莫過於某種東西中華曾經第一,但如今卻失落了,這容易上升到民族感情層面,要冷靜對待,殊為不易。
  比如茶葉就産生了品牌的感情糾結——第一個做茶葉的中國,卻沒有一個全球知名的茶葉品牌。在那場茶葉傷心於無品牌的討論之中,國內國外似乎高度一致認為中國就沒有世界級的茶品牌。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説,中國人雖然自豪“在世界最大産茶國及消費國的頭銜旁落100年後,最近中國從印度手中奪回了這一歷史地位”,但中國人同時沮喪于“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中國的茶葉品牌都難以與國外競爭者相抗衡。在中國,聯合利華的立頓品牌佔有的市場份額,僅次於它的本土競爭對手的三倍。”新華網也曾于去年3月報道,“中國7萬家茶場為啥抵不上一個‘立頓’茶?”與國外報道不同的是,國內主流媒體想出了某種看似正確的解決方式。報道認為,中國茶葉企業之所以沒有世界品牌,是因為它們“長期一直處於小、散、亂的狀況,大部分都是中小茶場”,所以要按照“立頓”的方式,搞工業化的茶葉市場,並且上綱上線到了“農業發展的前途在集約化和現代企業化,因此,扶持、培養和壯大包括茶業在內的農業龍頭企業非常重要”。
  姑且認為,商業化的飲品應該走這樣的道路。但中國的茶文化如此豐富多彩,只生産某款市場佔有率高的袋泡茶就有世界影響了嗎?顯然不能。
  我們知道,法國是一個奶酪品種極其豐富的大國,到法國吃奶酪,幾乎被視為一種享受。但有誰能夠把法國各地風味不同的奶酪,都視為世界品牌呢?奶酪的屬地化,也許根本不需要世界品牌。這就如同中國的茶葉,怎麼喝、在哪喝、和誰喝一樣,它不是一個世界商業品牌可以替代的。
  在中國品牌和世界認同之間,有些距離是要刻意保持的,有些距離是全球一體化所必須克服的。但我們不能一談到沒有世界品牌就火燒火燎、就要看菜下碟,心急是吃不了熱豆腐的。也許世界品牌的誕生就是不經意間的副産品,而不是脫離現實過度追求的結果。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長安牽手PSA開中國汽車品牌合資創新先河 2010-08-12
長安自主品牌比率居四大集團之首 2010-07-29
品牌擴展之路 2010-07-23
品牌是顧客頭腦中的存款戶頭 2010-07-15
《品牌本質是發現夢想》 2010-07-05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不夠職業的基金業“被娛樂化”[思想頻道]鈕文新:美國需要的是加息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