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思想頻道 >> 言論
國際原材料壟斷加劇中國製造業風險
2010-07-13   作者:廣州景基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總監 張志鵬  來源:上海證券報
 
  從國際組織、高層領導到學者民眾,都已開始關注和判斷經濟會否出現二次探底。擔憂會出現二次探底的主要理由是:各國經濟恢復比較緩慢,一些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歐洲的債務危機有可能拖累歐洲經濟復蘇。同時,高財政赤字和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應開始衰減。
  相反,堅持二次探底不會出現的觀點則認為:貨幣政策、産業政策、信貸政策都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就業數據、製造業訂單、企業盈利等指標都顯示美國經濟的復蘇前景將得以延續。從長期來看,中國出口成本優勢將得到保持,中國經濟將從外部繼續獲得動能,保持穩定增長。
  海關總署公布的6月進出口數據顯示,我國月度出口值及進出口總值刷新了2008年7月的歷史記錄,創出歷史新高。6月當月進出口值增長39.2%;出口增長43.9%,延續了二季度進出口雙雙持續增長的勢頭。這一數據似乎支持了經濟不會出現二次探底的觀點,有助於打消悲觀預期,但還沒有到非常樂觀的程度。
  6月的數據,一方面是由於2009年以來歐美企業觀望後突擊補庫存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年底進口高峰的滯後反映。當歐美企業庫存回歸正常狀態後,中國的出口增速也將逐步放緩。事實上,莫尼塔的調研顯示,鋼鐵産品、輕工紡織等一般消費品的訂單數都有一定程度下滑,電子消費品、機械等機電産品訂單也開始出現疲軟。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撲朔迷離的市場背後,企業才是真正了解和決定經濟走勢的關鍵。通過對出口企業的調研發現,日益強化的原材料壟斷正在擠壓企業的盈利空間,加劇了二次探底的“陣陣寒意”。
  在參與全球生産分工體系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取決於原材料成本、勞動力成本以及交易費用。隨著勞動力供求結構的轉變及新《勞動法》的實施,勞動力成本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並且極難回轉。在交易費用沒有出現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原材料成本就成為制約出口企業最重要因素。當原材料成本大幅漲價,而歐美市場又無快速繁榮,企業的生存空間就會縮小,“釜底抽薪”就會造成經濟探底。
  造成中國原材料壟斷可能的基礎,是産業鏈條的扭曲,即上遊産業的壟斷經營和下游産業的自由競爭。由於下游産業面對的充分競爭的國際市場,企業只是均衡價格的接受者,盈利只能隨著成本而變化。而那些居於産業鏈上遊的壟斷産業只受國家相關政策的制約,在國內市場上幾乎不存在著有效競爭者,在國外競爭者又被限制進入的情況下,壟斷産業極容易通過抬高原材料價格來牟取暴利,而競爭性産業的成本優勢卻在一步步喪失,最終退出不景氣的國際市場。
  以紡織業為例,這一中國傳統的大宗出口商品産業就正在遭受原材料壟斷的衝擊。據國外調查機構顯示,去年底今年初,紡織原材料紗線(包括化纖和有機原料)的價格漲幅達44%至65%。化纖原料上漲幅度最快的是晴綸,價格漲幅達80%。此外,據商務部援引外媒的消息,目前絲綢成本已飆升到15年來的最高水平。自2008年11月以來,棉花價格漲幅接近70%。雖然有人將價格暴漲歸結為紗線生産商幾年來壓縮産能的結果。但不可否認,由於非棉紡織原料大都是石油産品,壟斷性的石油化工産業具有強大的定價權。抬高價格是所有壟斷者得到暴利的必然選擇。但原材料壟斷者卻很少去考慮,2010年上遊原材料價格暴漲,有可能造成下游紡織和服裝消費市場的疲軟和有關製造業的受損。
  同樣值得警惕的是,6月的進口均價保持了前5個月明顯回升的勢頭。鐵礦砂、大豆等大宗商品的進口價增幅不小,顯示了國際原材料壟斷組織的力量。在國際原材料壟斷價格和國內原材料壟斷價格的雙重擠壓下,中國經濟可能被拖入底部的風險正在加大。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6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2.1% 2010-07-01
製造業升級前需為企業減負 2010-06-03
技術創新成首都裝備製造業第一動力 2010-04-02
並不穩定的製造業“回流” 2010-03-08
[博客]培育製造業白領解決就業市場兩難困境 2010-03-01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黨國英:金融危機究竟顛覆了什麼?[思想頻道]外管局重點應放在阻止熱錢離境上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