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重慶公租房為百萬人而建
2010-07-04   作者:  來源:重慶日報
 
【字號

  主持人:您也提到了重慶公租房的鋪開,可能比較主動一點,主要在於土地權都在重慶市政府的手中,或者是“八大投”的手中。
  黃奇帆:這是城市的戰略資源,不是為了炒地皮,不是説政府儲備了地後,把地皮炒高了,政府就拿到更多的土地收入。
  如果規劃得不好,土地控制得不好,在10年前就把地給了開發商,開發商拿了地也沒有開發,或者開發了一些不必要的東西。現在政府要去造學校、醫院了,要從開發商手裏再去把地徵回來,會付出極大的代價。
  所以用於公租房的土地,現在也可以劃撥。如果沒有土地資源,由着房産商和市場去炒作,政府就缺少調控手段。
  畫外音 其實對於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中國香港和新加坡有着十分成熟的經驗。從上世紀的1973年開起,香港政府推出了十年建屋計劃,增加公屋數量。截至目前為止,香港公屋的平均月租為1320元港幣,有超過了200萬人租住公屋,約佔香港總人口的1/3。而在新加坡,政府也長期堅持以政府分配為主、市場出售為輔的樓市原則,目前新加坡約有84%的人安居在政府投資修建的公屋中,商品房的購買者主要是收入較高的二次置業者、投資者或者是外國公民。

  主持人:在推出公租房的過程當中,今年您也去了一趟香港,考察了一下香港公屋的情況,您那時候看到了什麼?
  黃奇帆:香港和新加坡我都去考察過。一個就是公租房的住房結構,一般都是30平方米到70—80平方米,一般都不會去造大戶型。第二,香港和新加坡的公租房,都是政府主導,社會也能參與。但是社會參與,不是由一個一個的房産商建公租房,公租房的建設、主導、投資都是政府。社會參與就是社會的各種資金,包括債券、融資、保險基金,都可以進入公租房的投資基金當中,因為公租房是一個有現金流可以平衡的一個體系。
  畫外音 黃奇帆説,按照每平方米需要2000多元人民幣的建設成本來估算,未來3年中,為了在主城區建設2000萬平方米公租房,重慶市政府需要籌集500多億人民幣的資金。

  主持人:這次做這麼大片區的規劃,有哪些資金進入?
  黃奇帆:第一,重慶政府在重慶主城儲備的土地要拿出20平方公里,3萬畝地,這是過去幾年重慶地産集團在徵地動遷的時候徵下來的,這筆徵地費就作為政府的資本投入了。第二筆錢呢,政府還會把每年土地批租收入的5%,作為民生支出的需要,用於公租房的資本金。如果每年我們有300億的土地批租,5%就有15億—20億投入。第三,就是中央政府對公租房的補助。這三筆錢,都是政府投入。
  畫外音 黃奇帆説,在總共500億人民幣的投資中,政府的投入大概能夠佔到200億左右,而剩下的錢將借鑒香港與新加坡的經驗,向社會融資。2010年5月,有媒體報道,中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將赴重慶考察公租房項目,而不少大型保險公司也已經與重慶方面進行了初步商談。
  主持人:您提到保險基金,或者社保基金到了這裡,可以得到大概3%左右的利息,這個利息怎麼算出來的?
  黃奇帆:對,應該説公租房如果需要500億,有200億是政府的土地和財稅資金,實際上真正融資只要300億,那麼這300億,如果需要支付4%或5%的利息,一年也就是15億。而房子造好以後出租,500億的投資産生的2000萬平方米,每年租金可以收到二三十億,租金當然可以平衡剛才説的這些支出。
  所以社會大量的資金,是可以通過公租房這個融資平台,實現保值、周轉。公租房系統又通過這個平台獲得資金,把公租房建起來。
  香港、新加坡的公租房是良好的金融信用平台,沒什麼壞賬。
  對我來説,政府拿了500億去建公租房,不是變成了500億的一個欠賬留給了我的下任、下下任。而是留了500億房産給下任,它本身就像用500億買了黃金,過五年、十年是保值的。而且它每年的租金是可以平衡現金流當中的利息的,所以它是一筆優質資産。

  主持人:現在有沒有一些社保基金,或者是説一些商業的保險公司進入這個系統?
  黃奇帆:我已經跟中國人壽和社保基金都討論了這件事,他們都非常有興趣,有具體的計劃跟我們在合作。


123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人物]黃奇帆:推動重慶金融機構超常規發展 2010-04-22
中共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黃奇帆訪談錄(下) 2010-04-21
中共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黃奇帆訪談錄(上) 2010-04-20
黃奇帆:市長“引鳳”來“築巢” 2010-04-16
黃奇帆透露經濟數據 重慶經濟現回暖跡象 2009-02-2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