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豇豆危機再顯農民組織化迫切
    2010-03-01    鮑臻    來源:南方農村報
  海南毒豇豆事件愈演愈烈,廣州檢驗出來自海南萬寧和三亞的3個豇豆樣品殘留有三種禁用農藥,節瓜也未能倖免。這一消息,必將影響到消費者的選擇,不僅會影響到海南豇豆、節瓜産業的發展,甚至會讓南方反季節蔬菜的銷售陷入低谷。
  這決非危言聳聽。此前發生的農産品安全事件,從“桔蛆事件”到“香蕉致癌”,從“孔雀石綠”到“蘇丹紅”,無不演繹着這一邏輯:某地某種農産品被檢出存在安全隱患,進而當地生産的所有該種農産品受牽連,再發展下去,恐慌不斷蔓延,殃及其他産區以及與該産品相關的加工業,該農産品品種短期內銷量和相關産業發展陷入低谷。
  此次海南毒豇豆事件不知又要有多少農民陷入産品賣難、增收受阻的困境。事實上,産品質量問題並不可怕。反觀其他工業産品,即使國際知名品牌産品也會出現質量問題,但並不見有如此惡劣影響。消費者不會因為某品牌手機電池爆炸而停用手機。豐田汽車最近還頻繁發布召回公告,將在美國和歐洲以及中國召回多款問題車輛,但這對消費者的購車計劃未必産生多大影響,甚至停止使用汽車。如果論危害,工業品的安全隱患比農産品隱患大得多,照理説,消費者應該更恐慌,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問題的關鍵是,工業品有嚴格的産品追溯制度,每種産品均有品牌,出現安全隱患,“冤有頭債有主”,不會“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而農産品由於生産分散,難以做到標準化生産,更無品牌可言,一旦某種産品出現問題,消費者面對此類産品就會缺乏安全感,他們沒有途徑來掌握和獲得産品的安全信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寧信其有,不信其無”,恐慌必然升級。
  我國雖然早就有建立農産品追溯制度的動議,但實施狀況卻一直不盡如人意。最大的障礙在於組織成本太高。目前農産品多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産,生産流程難以控制。這一情況的直接後果是,農産品進入市場,優劣難辨,反饋到生産環節,則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局。而我國食品安全事件愈演愈烈,很多産業潛規則盛行,均與此有着莫大關聯。
  農業部已經下令加強農産品監管。但化解問題的關鍵,還在於提高農民的組織化水平,通過“公司+農戶”或者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形式,將分散生産的農民組織起來,做到生産流程可控制,安全問題可追溯。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出現類似毒豇豆問題時束手無策,眼看著負面影響無限制蔓延,只能指望時間慢慢沖淡食品安全的陰影。
  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也提醒農業部門,在處理此類危機事件時,不能只着眼於當前,頭痛醫頭,滿足於把危機抹平了事,而應放眼長遠,真正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探索和加強農民的組織化建設。
  相關稿件
毒豇豆曝光只是潛規則的意外嗎 2010-03-01
好一句曝光毒豇豆“於國於民都無益” 2010-03-01
禁售一條豇豆的風險有多大 201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