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違章的公交的底氣從哪來?
    2007-04-02    單士兵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在短短兩天時間內,杭州公交車肇事兩起,導致3人死亡,這讓許多市民對公交車的安全投來更多關注的目光。實際上,就在今年2月,杭州市公交集團就因一年致死16人,被列入浙江省公安廳交管局交通違法大戶“黑名單”,並名列榜首。
    如今公交車的“霸氣”真是令人大開眼界。以前我就看過一篇關於公交車司機的文章,説的是一對公交車司機談戀愛,在行駛過程中或是探出頭打飛吻,或是競相追逐,大搞短途飆車,拿一車乘客生命為代價,玩起驚險的浪漫來;而去年10月31日,在杭州還發生了一起讓人聞所未聞的怪事:一名公交車司機在早高峰時間,酒後載着滿車乘客穿梭在大街上。
    看來,杭州公交集團被列入交通違法大戶“黑名單”,並名列榜首,也實在不足為怪。我甚至堅信,除了杭州,肯定還有許多地方的公交屁股也不乾淨,保不準也是血債纍纍。從杭州公交的肇事經歷來看,諸如公交不禮讓行人先行,爭搶進站、變道超車、闖紅燈,都是造成惡性事故的原因。頻頻違章的公交的底氣從哪來?説到底,還是憑壟斷之強力,將“公交優先”異化為“公交特權”。
    公共交通是一種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這決定着公交運營不能偏離公益性的屬性。事實上,正是政府通過公共財政的投入,才為公共交通設施建設提供了相應的保障。這實際決定着,公交運營目的不能是最大程度逐利化,而是為滿足人們的出行需要提供公共服務。一旦偏離了社會效益的目標訴求,公交必然行駛上一條缺失公平與正義的不歸路。
    公交成為交通違法大戶,就是社會效益與經濟利益失衡的結果。眾所周知,在公共服務市場化的背景下,當前許多地方對公用事業,都通過特許經營的方式,使之向民營化過渡。公交就是其中之一。而特許經營從某種意義上説,並不意味着市場的完全放開,參與經營的市場主體,仍然只屬於極少數企業。比如,就有許多地方的公交僅僅交給了一家公司經營,最多交給少數幾家公司。這樣一來,只能造成公交市場缺乏競爭,形成新的壟斷格局。
    公交服務打折,不願禮讓行人,頻頻違章肇事,説到底就是壟斷惹的禍。從來壟斷都不是大善人,寄望於壟斷企業踐行公益,實現公交作為公共産品與公共服務的屬性,顯然是不現實的。當前公交車之所以瘋狂超越,之所以要“多拉快跑”,甚至不顧公眾的出行安全,説到底,都是為了充分追逐利潤,而壟斷的強勢地位,也都使相關的監管與規範面臨極大的難題。
    也就是説,交通成了違法大戶,本質上還是因為公共事業市場化改革不徹底、不完善的結果。公共事業的公益性保障,離不開相關部門對於企業和市場的監管與規範,但更重要的是,不能讓公共事業的特許經營製造出新的壟斷格局。畢竟,只有充分自由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相關經營主體才能夠最大程度遵循市場規律和經濟法則,才能通過對社會公益性的傾斜,來保證公共事業本身社會效益最大化的本質要求。
    公交是公共事業,公交優先本質是強調優先提供出行服務,而不是賦予公交特權,更不是讓公交利潤優先。否則的話,這個關係民生福祉的公共事業領地,就會不斷的出現“公有物悲劇”。即公交會為了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不斷消解公共事業的公益性,無法承擔起必需的社會義務,只會不斷製造交通悲劇。因為壟斷下的公交,是根本無法處理好公益與盈利之間的平衡的。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