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在北京可以看到五千年未有的奢靡,天價夜店、餐廳爭相鬥艷,燈紅酒綠,夜夜笙歌。然而,到底是誰構成了這些奢靡消費的主體?京城高檔餐飲店的業主們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來這裡吃飯的大概只有20%~30%是個人消費。70%以上是公費埋單(基本都是企業買單)。而這70%公費買單的裏面,又有60%來自石化系統(我們離石化系統的單位比較近)。一般什麼行業賺錢多,什麼行業來得就多——石化系統、電信系統、房地産開發商……”(《小康》2月6日)
近年來,消費主義新浪潮正在席捲中國。從廣州、深圳等地舉行的奢侈品展銷售的火爆,到北京、上海等城市消費場所一派繁榮,不論有多高的“天價”,在中國都不愁找不到買家。儘管“天價”的紀錄正在以迅猛的勢頭被不斷刷新、打破,人們卻變得越來越麻木。然而,無論有多麼麻木,“以奢侈為榮”的聲音,卻從來都是清晰而響亮。從尊重個人選擇來説,政府、公眾和輿論都不應對個人的奢侈消費進行過多的譴責和干涉。然而,如果奢侈消費不是出自個人的腰包,而是公款,那就自然另當別論了。
儘管目前尚沒有權威的調查表明,究竟是什麼人構成了奢侈消費的主體。不過,《小康》雜誌借業內人士之口,從側面展現了公款作為奢靡消費主力軍的現實。“一般什麼行業賺錢多,什麼行業來得就多——石化系統、電信系統、房地産開發商……”業內人士如是説,矛頭直指當下的壟斷和暴利産業。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行業又是與權力媾和最密切的。壟斷行業依靠對行政權力的游説而維持其既得利益,房地産開發商也在與政府、官員私通間而獲得豐厚的暴利。也正是因為當下我們的社會存在着權力支配資源的制度漏洞,這是奢靡消費非理性繁榮的社會根基。
如果沒有公款消費,如果富豪們財富個個來路清白,恐怕這樣的場所也就不會如此繁榮昌盛。所以,從本質上説,北京乃至全國各地的奢侈消費場所之繁榮,乃是汲取權力與資本之惡而生長、盛開的“惡之花”。只要知道經濟學常識的人都會明白,公款消費可以拉動GDP的增長,但是卻並不創造社會財富。商人們等通過權力運作而獲得的暴利,也不會創造真正的社會財富,而是使財富發生轉移。因此,他們的奢靡消費實際作用只有一個——浪費。
對比當下中國的社會現實,對公款奢侈消費顯然不應停留於道義批判的層面,我們還需要尋求根本的制度解決之道。對於公款消費,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嚴格約束,紅頭文件不知下發了多少,然而,如果不尋求通過法制建設和制度監督,不從約束政府權力入手,不從源頭限制權力之惡與資本之惡的發揮,那麼,這一朵朵“惡之花”盛開到何時,就是一個永遠無解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