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庭審:時尚外表下司法威嚴缺失
    2007-01-11    作者:傅達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很難想象,平時用來聊天娛樂的網絡QQ,也能作為法庭審判的&&。日前,福建省沙縣法院就這樣利用QQ網絡視頻系統,成功審理了一起跨國婚姻糾紛案。據稱,網絡開庭這種新的審判方式,在國內尚屬首創。(《民主與法制時報》1月8日)

  隨着科技的進步和網絡的普及,當一向崇尚保守與“劇場化”效應的司法審判,也採取QQ視頻的方式進行時,我們不由發自內心地感嘆:原來司法也時尚。
  不可否認,以網絡語音和視頻系統為&&,將不在同地的當事人進行“連線”,這樣的網上開庭,不僅新穎獨特,體現出司法審判的創新,更能方便那些因為客觀原因,無法參與實地審判的當事人進行訴訟,節約司法資源。而且,在一些特殊類型的案件審理中,網絡將原被告、法官彼此之間的距離拉開,有助於減少庭審摩擦和阻力,例如,網絡審判可以很大程度地緩解青少年在法庭上的抵觸和緊張情緒,有利於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審理。
  然而,無論是在法律人的意識期待中,還是在國家的制度設計裏,保守而不張揚、集中而不散漫,一直都是司法審判的重要特性,因而追求正式、規矩、秩序化的庭審儀式,就成為衡量國家司法文明與進步的一個指標。為此,審判需要一個富有莊重嚴肅的舞&空間,需要一個法官、原告、被告等固定的位置座次,並在一些規則的慣例演示下,形成一種法庭獨有的氛圍與神聖感。
  從古代判官在“威武”聲中昇堂,到今天法官擊法槌開庭;從古代衙門中判官中央高坐、侍從拄棍兩旁,到今天法庭裏的佈置、座次的安排,雖然存在形式之別、落後與文明之分,但其意圖卻都是為庭審規劃出一個劇場化的空間,併發揮審案的“劇場化”效應——或震懾犯罪、教育旁人,或以示法威、叫人折服。尤其是今天,高大宏偉的建築,蒙目女神的雕像,等級森嚴的案椅佈置,莊重壓抑的色調,穿着黑袍、戴着發、拿着法槌的法官等等,不同國家對法院、法庭和法官的裝飾大都殊途同歸,追求富有文化意味的符號細節,就是因為“這類符號應當不僅使法官本人,而且也使審判過程的所有其他參與者、實際上是整個社會都銘記不忘”,並最終孕化為深入人心的司法權威與法律信仰。從這個角度分析,網上開庭顯然不具有正式法庭莊嚴肅穆的氣氛,在儀式上不僅顯得輕率,而且似乎也難以達到教化人心的社會效果。
  作為一種特殊而新穎的審判模式,網絡審判不能對傳統庭審模式造成衝擊。其在證據的交換、質證、確認、當事人身份核實,以及庭審連續性的保障上,都存在缺陷。我並不同意“通過在其建立的網絡&&軟體創造一個虛擬法庭”的建議,即便開發形成了完全適合遠程訴訟服務的網絡&&,能夠解決有關身份確認、簽字真偽及保密性等問題,也不宜將其作為一種可推廣的審判模式。因為在這背後,更關聯着深層次的訴訟文化和司法權威。
  司法是一個國家的法治宏大架構的拱頂,無論是穿行於田間地頭的“巡迴法庭”、“馬背上的法庭”,還是通過QQ連線天隔一方的網絡審判,都只是司法在應對不同環境下作出的形式變通,其各自的功能只能附加於特定的案件與環境之中,我們不宜從中抽出什麼經驗法則來,更不宜輕率效仿。對於社會正義的守護和司法精神的傳承而言,司法的“劇場化”對於現代法治的制度、精神和習慣的形成,具有內在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回歸正式的法庭審判、增強庭審的功能輻射,才是司法發展的正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