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網絡傳播氾濫法律保護遇難題
    2009-06-05    本報記者:韓丹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在重慶市一家網吧裏,兩位網民在觀看網上電影。(資料照片)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網絡侵權的方式也在不斷更新。互聯網在令公眾的生活便捷化的同時,也使非法傳播等侵權行為“易如反掌”。
    迅猛發展的視頻等網站背後是否蘊含着法律風險,現有法律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護版權所有者的利益?記者日前採訪了大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張永宜律師、北京方韜知識産權代理有限公司法律部主任高天樂。

    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激增

    “網絡侵權讓我們公司每年至少損失了幾百萬。”一家收費視頻網站的法務人員告訴記者,其公司購買了大量香港影視在大陸的版權,但是,一些網站未經允許播放了這些影視作品,這些網站有些是個人註冊的,有些是未經註冊的,侵權的主體非常分散,出於降低維權成本與難度的考慮,其公司只有向其中相對大型、正規的網站要求侵權賠償。
    “但是,法院支持的賠償數額相比前兩年有所減少了。”這位法務人員説。
    只要你打開BBS網站,或者視頻共享網站,未經許可上載並傳播的文章、影視等隨處可見。有些網友非法上傳影視作品,還熱心地翻譯,並在視頻上加上中文字幕,這些海量的視頻吸引着成千上萬的網友,給這些播放視頻的網站帶來了可觀的點擊量以及隨之而來的廣告收入。
    據搜狐科技報道,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産權庭庭長陳錦川近日透露,2008年上半年北京法院一審著作權案件1713件。其中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達到1304件,這一數量甚至達到2007年全年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總和的3倍以上。國內視頻網站非法盜用版權內容是導致這類案件激增的主要原因。
    隨着帶寬的提升和傳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發展到今天的流媒體傳播時代。通過P2P技術,一張光盤所承載的數據,幾個小時內就能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稱,到2008年年底,中國網民有2.98億,網絡視頻用戶達到2.02億。
    張永宜律師説,未經許可,把別人的作品上載到互聯網上,這是典型的網絡侵權。互聯網技術使傳統的“盜版”過程數字化,傳統的盜版存在一個製作過程,而互聯網的發展使這個過程瞬間即可完成,幾乎沒有成本。
    “以前還買盜版碟看,現在根本用不着,網上什麼新片都有,包括美劇、韓劇、港&劇,而且是免費的,隨時可以在線觀看!”網友李小姐説,雖然不清楚這些在線影視是否屬於非法傳播,但確實給她的娛樂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享受。

    法律保護遭遇技術難題

    高天樂分析,很多未經許可的大片或影視劇出現在視頻共享網站上,可能因為網站與權利人有私下協議,除國外大的製作公司外,權利人對非法網絡傳播很少採取如起訴這樣激烈的措施。
    “相對而言,知識産權的案子打起來耗時耗力。”高天樂説,權利人會在起訴前衡量各方面的成本,況且,有些中小型的製作公司實際上是希望互聯網為其傳播的,道理跟小明星看見自己的唱片被盜版還很興奮是一樣的。
    高天樂&&,如果細究起來,視頻共享網站是要承當連帶責任的。“法律規定他們有合理的審查義務,但是什麼叫合理,沒有標準。”如果權利人提出要求刪除被非法上載的視頻,網站就應當及時屏蔽,一旦及時屏蔽,就算履行了合理的義務,原則上不會有經濟損失,明知網絡用戶通過網絡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除外。
    張永宜也&&,我國借鑒了美國的做法,採取的是避風港原則,權利人一旦發現網站有侵權內容,可以要求網絡服務商斷開、屏蔽侵權網站。
    對於傳統出版商,法律上認為其有事先對內容進行審查的義務,但是網絡服務商,如BBS、搜索引擎等,在權利與義務的劃定上很難等同於傳統出版商。
    “一個提供數以億計信息的網絡平台,法律要求其對全部內容進行審查是不現實的。”高天樂説。
    “搜索引擎是根據網民的指令進行信息查詢,在技術上做不到事先審查,司法上已經公認這一點。”張永宜説,提供搜索引擎服務或者留言版功能的網絡服務商,如百度、土豆等,一旦被權利人追究非法網絡傳播,可以避風港原則進行抗辯。
    也並不是所有的網絡提供商都被視為“罪過”的推手。張永宜説,提供接入網絡的服務商,如電信、網通等,不承擔非法網絡傳播的責任。
    提供內容的服務商,如門戶網站新浪、搜狐等,法律要求其事先應盡審查義務,視同傳統的出版方,承擔非法傳播的部分法律責任。

    最大的差距在公眾的誠信度

    高天樂&&,與美國自下而上由大企業、大財團推動立法相比,中國法律的制定確實很謹慎。
    隨着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基於新興技術手段的侵犯知識産權形式也越來越多,但是,張永宜認為,法律有一定滯後性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法律不能朝令夕改,一定要具有穩定性。
    張永宜説,法律對技術的理解與判斷需要一個過程。由於對技術的不了解,美國幾年前曾誤判過網絡侵權的案件,之後,美國頒佈了數字版權法。
    雖然全球都在面臨互聯網技術帶給社會各方面的挑戰,但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相比,最大的差距並不在法律法規的制定上,而是公眾的誠信度。
    張永宜説,即使法律問題都是因一方不誠信,但誠信問題不能完全依賴於法律去解決。他舉了一個例子,在美國,私下複製DVD是違法行為,如果中國留學生要求美國同學借DVD,美國同學往往是不會借的。但是,在中國情況可能恰恰相反。
    在中國,對此行為也有相關規定,個人為了學習、研究、欣賞等下載或複製,數量少的一般不去追究。追究也不現實,但是一旦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會有相應的懲罰。
    “這裡面有一個執法成本的問題,沒有操作性的法律是沒有意義的。”張永宜認為説。

    保護權利人還是公眾利益?

    “如果互聯網上沒有這些最新的影視,我相信互聯網對很多網友來説都失去了很大的吸引力。”李小姐説。
    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一些侵權行為超出了執法能力,另一方面,如果過於追究侵權行為,也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互聯網新興技術的發展。
    互聯網侵權的方式從個人之間的傳播、建立個人網站和超文本鏈結等,發展到現在主要以P2P、BT技術為主的侵權方式。
    但是P2P、BT技術最早並非用來下載盜版電影的,而是解決互聯網傳輸大文件速度慢的方式,它革命性地改變了集中下載的模式,在很多大公司裏,很多龐大的文件通過P2P、BT軟體實現交流共享,大大促進了互聯網的發展。
    因此,在多大程度上保護權利人,也間接影響着互聯網的發展。
    “既要保護權利人的權益,又要保護互聯網的發展,這裡面有一個利益平衡的問題。”張永宜説,美國就意識到對權利人過度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興技術的發展,對網絡侵權的判罰經歷了一個先緊後松的過程。在保護權利人還是公眾利益上,是相對矛盾的,也是一個大課題。
    高天樂説,法律面前應該是人人平等,如果過多地保護權利人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其地位就高於公眾了,這樣對公眾來説就是不公平的。適度保護,也是為了防止技術壟斷。

  相關稿件
中國網絡安全市場有潛力可挖 2009-06-03
微軟切斷五國MSN初顯網絡常規戰端倪 2009-06-02
美國開打網絡戰樂壞軍工企業 2009-06-02
廣電網絡:季度業績下降不具可比性 2009-05-22
新疆將全面建立特殊藥品監控信息網絡 200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