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華社記者:尹棟遜
攝 | 初春時節,在陜西省鎮安縣雲蓋寺鎮雲鎮村的農田裏,不少村民正在忙着搭蔬菜大棚。記者看到有些地裏還有沒完全刨去的麥苗。村民胡應鵬正在費力地將竹竿插到地裏,他對記者説,去年他在山西一個煤礦挖煤,今年不打算去了。外頭不好找工作,孩子上學,老人在家需要照顧,打聽着種菜效益還不錯,就回來種大棚菜了。去年12月,他從別人家租了幾畝地,一年租金是500元,原先地裏種的是小麥、玉米,現在全部改成大棚菜,已經投入了一萬多元。據胡應鵬介紹,今年村裏新上不少大棚菜,鎮上還給發補助,村裏將糧田改為菜田的很多。 在陜西省周至縣樓官鎮路邊的農田裏,到處都插滿了白色的T型水泥架,據當地村民介紹,這些地過去大都是糧田,現在變成了獼猴桃園。在團標村的農田裏,小夥子羅軍勞正和他父親挖坑埋獼猴桃架子。羅軍勞高中畢業,有古建築彩繪手藝,因為今年活兒不好找,就在家幫父親幹農活。他邊擦汗邊告訴記者説:“想種糧食賺錢根本不可能,獼猴桃收入還不錯。趁着我在家,趕緊把地改成桃園。”他指着周邊一大片麥田説:“要不了多久,這一片都會變成桃園。” 記者在河南、山東、陜西等省採訪時了解到,回鄉農民工在創業中,選擇種大棚菜的特別多,他們説大棚菜相對於搞其他項目來説,投入較少,技術易學,見效快。而且很多地方政府都&&了扶持政策。除了種菜外,有的農民還把糧田改為發展苗木、果業,有的甚至在糧田裏蓋起養殖場,有的養豬、養雞,有的則搞特種養殖,養狐狸、水貂等等。 河南省漯河市給返鄉農民工種菜提供了大力扶持。目前已新發展高效反季節蔬菜1100畝,使500多名返鄉農民工走上了種菜之路。舞陽縣九街鄉牛趙村返鄉農民工趙朝民,前些年一直在外地打工和從事建材裝修生意,回鄉後在市蔬菜辦的幫助下種起大棚菜。村裏不少外出務工人員都回家種菜,全村已新建起高標準塑料大棚50多畝。
效益低使農民棄糧成為必然
一些基層幹部分析,農民工回鄉後,惟一的經營資本就是自己的土地,而要想在土地上獲得較高收益,棄糧成為必然。山東寧陽縣東莊鄉西崔村返鄉農民工陳建龍説:“現在就指望這幾畝地了,靠種糧的收入根本養活不了全家。” 不少農民説,這幾年種糧雖然效益有所提高,但種糧仍是收入最低的産業,跟打工、種菜、搞養殖等沒法比。陜西省鎮安縣雲蓋寺鎮雲鎮村支部副書記賴剛興告訴記者:“我家的所有地都種成大棚菜了,一共有三畝多,算了一下,種糧與種菜相比,收入差八倍。我這還是種的早春拱棚菜,如果種冬暖式大棚菜,收入還要高得多。” 山東省嘉祥縣城關鎮石莊村農民石根姓算了一筆種糧賬,包括收割費、肥料、澆水、打藥、麥種、耕播費等在內,每畝小麥成本大約300元,按畝産400公斤算,麥子現在是每公斤1.72元,每畝小麥毛收入約700元,扣除成本每畝小麥的純收入也就300元左右。現在玉米每公斤才1.2元多,基本不賺錢,加上國家補貼,一畝地種糧全年收入也就是400多元。一家也就是三四畝地,全種糧一年才能收入1000多元,靠這點收入根本沒法生活。 另外,規模小也是種糧食效益低的重要原因。河南省固始縣蔣集鎮三里村村民王振説:“村裏人均只有二分多地,全家才一畝地,種糧一年收入幾百元,全家咋活?”在今年一些地方旱情嚴重的情況下,一些還在種糧的農民都不願再澆地投入。河南省新密市袁莊鄉一位村民説:“種糧本來就賺不了多少錢,現在澆地又要投入,誰敢澆水,多澆一次就多一次成本投入,搞不好就要賠錢。”山東濟陽縣回河鎮一位農民對記者説:“現在糧食不值錢,再澆地又花錢,隨他去吧,能打多少算多少。柴油那麼貴,澆一畝地少説幾十塊錢,反正今年種糧也掙不着錢了,也不想再花錢了。現在化肥價格又漲上來了,化肥也不願多施了。”
保糧食還是保就業:基層幹部面臨兩難選擇
採訪中,不少基層幹部在談到返鄉農民工棄糧時表現出一種無奈:“種糧食的收入明擺着低,農民工回家了,你讓他種糧他肯定不幹。現在安排回鄉農民工就業,維護社會穩定,是當務之急。糧食安全也是大事,但現在只能先顧一頭了。”山東省一位鄉鎮幹部對回鄉農民工棄糧種菜之風也&&出擔憂:“大家都去種菜,勢必導致蔬菜面積大幅增長,菜多了又不值錢,可能會出現賣菜難。去年一些地方種的大白菜太多就爛市了。” 記者在與一些基層幹部交流時,不少人認為,糧食安全那是國家的事,具體到一個地方,還是安置返鄉農民工就業重要。農民搞了其它致富産業,手裏有錢,就能買到糧食吃。可如果他們就不了業,手裏沒錢,就會影響穩定。再説,即使本地不種糧了,其他地方還會種。 不少地方政府的政策客觀上也對農民棄糧種菜起到助推作用。河南省漯河市制定實施了“四免二扶持”措施,鼓勵返鄉農民工種大棚菜。市財政對返鄉農民工發展大棚蔬菜生産每畝給予400元的資金扶持,縣區財政對返鄉農民工發展大棚蔬菜生産每畝給予1200元的資金補貼。 陜西省鎮安縣潔子鄉&&政策:回鄉農民工種大棚菜的,鋼管大棚一畝補助4000元,竹膜棚的一畝補2000元。鄉長李興斌介紹説,不光是種菜有補助,種煙也有補助,種子無償提供,一畝地給肥料100斤、地膜10公斤,建一個煙樓補助3500元。發展100畝的村幹部還受獎。 一些基層幹部還出面幫助種菜戶協調土地。李興斌説,鄉鎮和村裏幹部出面做工作,反租農民的土地,一畝地出讓費600元。這些地原來都是種糧的,一年純利潤一畝糧食才350元。為了讓農民出讓土地,我們就給農民算賬:“不發展經濟作物,種糧食,人工、種子、化肥各項成本加起來,算起來根本不賺錢。出租了地,還可出去打工。這樣一做工作,農民都比較容易接受。”
【相關文章】低效種糧模式面臨考驗
適度規模經營待推進
記者在一些糧食産區調研時發現,近些年,我國糧食生産保持了穩定,很重要的一點是在糧區形成了“打工加種糧”的家庭經濟模式。有打工保證收入,同時留守的老人婦女在家種糧,作為自己家的口糧,雖然效益低卻兩頭不耽誤。隨着大批農民工返鄉,這種低效益種糧支撐模式面臨嚴峻考驗。專家認為,加快推進規模種糧,提升種糧效益已更顯迫切。
【相關文章】臨泉:返鄉創業者成為帶動就業“發動機”
全國人口大縣安徽臨泉縣勞動、工商等部門共同發力,為有創業意願的返鄉民工提供扶持,讓其成為帶動地方就業的“發動機”,並及時提供平台,讓民工和用工企業“無縫對接”,緩解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壓力。 臨泉縣副縣長李冰説:“臨泉縣是人口大縣,也是聞名全國的勞務輸出大縣。當前,臨泉縣面臨着大量返鄉民工就業的考驗,可以説,臨泉縣的境況是中西部勞動力輸出地區的一縮影。”由於受金融危機影響,臨泉縣今年返鄉農民工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稍有增長。經摸排統計,今年春節返鄉民工19.7萬多人,其中因企業倒閉、停産、壓産等原因返鄉有12.7萬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