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區亟待加快“産業重建”
來自四川的代表委員談災區發展
    2009-03-08    本報記者:楊燁 肖林 邢梅 譚浩    來源:經濟參考報

  “喂,災後重建工地還順利吧?”在中苑賓館,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眉山市市長李靜接通了遠在眉山的電話。雖然人在北京,她仍然牽掛着家鄉正在進行的重建工作。
  這次來北京,李靜還有個重要使命,就是代表全市人民呼籲加快災區産業重建。“眉山93.8%的重建農房已經竣工,除了把綠油油的作物栽滿田間,鄉親們下一步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更多增收渠道,自力更生。”李靜告訴記者。
  記者接觸的很多來自災區的代表委員都認為,災區重建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盡快抓好産業重建。他們認為,房屋、基礎設施重建投入大、成效顯著,但同時,事關災區群眾更長遠生計的産業恢復、百姓增收也應繼續加大力度。

災區就業增收問題凸顯

  “你們看這件羌繡服飾,全手工,多漂亮!”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綿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瑜和全國人大代表、九洲電器集團董事長張正貴,一起打開了一件精美的羌繡服裝,向其他代表和媒體記者“推銷”起了北川羌繡。“北川在地震中被夷為平地,災區群眾急需找到一個增收的門路。”他們呼籲加快災區紅色旅游發展,開發羌繡、年畫等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旅游産品,擴大災區就業、增加群眾收入,讓災區群眾“安居”後更能“樂業”。
  藏族人大代表、九寨溝縣龍康村村委會委員林紅更是心急如焚:“我來北京前,當地的游客數量只有往年同期的一半左右。服務行業的很多人都無事可做。”
  代表們告訴記者,目前四川的就業形勢並不很樂觀。北川縣春節後一直為群眾就業、企業復産等問題犯愁。全縣失地失業的群眾有數萬人,其中老縣城失業的就有近1萬人。
  根據四川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的統計,截至2月6日,四川省返鄉農民工共有300多萬人,春節後希望在省內就業的農民工接近一半,超過了選擇前往長三角和珠三角就業人數的總和。已經實現就業的138.75萬返鄉農民工中,本地就業人數超過了100萬人。地震還造成了大量因企業受損而新增的失業、下崗人員,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

産業恢復仍顯困難

  地震災害造成四川省300萬人失業,加上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有300多萬農民工返鄉。由此,四川把就業作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重要內容,並在災後重建中把産業重建作為“四個優先”之一,但在“512”汶川地震當中,四川有16000多戶大中小型企業受災,有的徹底毀滅,有的嚴重損毀,大量農村群眾失去土地、生産資料,産業恢復重建仍面臨各種困難。
  王瑜代表説,四川災後重建成效卓著是肯定的,但很多地方經歷地震後,都存在耕地、生産資源滅失的問題,傳統的種植和養殖業恢復起來需要一段時間。
  在北川縣,縣城不少受災群眾靠出租房屋生活,地震後生活出現巨大反差。在汶川縣,農村的耕地、宅基地等生産、生活資料大量滅失,有的村子200畝耕地震後僅剩下100多畝,山坡上的10多戶家庭必須搬到山腳。
  大地震還使北川企業幾乎全軍覆沒,“企業貸款難,復産能力不足,就業機會少”的現象比較普遍。全縣26家規模以上企業,現在恢復生産的只有10余家。不少企業地震前都有貸款,地震使得這些企業遭受重創,現在遇到了“無力還舊債、貸不到新款、企業無法復産”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長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模具廠拋光班班長楊梅説,去年恢復重建資金和今年的重建資金安排中,儘管對農房和基礎設施重建等方面的資金安排,在比例上有所傾斜,但總體看對産業重建資金安排還比較少。如綿陽獲得的災後重建款64.25億元中,用於産業重建的只有3.44億元。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州長吳澤剛説,阿壩的産業重建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面臨各種困難,最主要的還是交通需要進一步改善,以降低生産、生活物資的運輸成本。

呼籲多方支持災後産業恢復重建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當前災後重建包括産業重建上仍面臨資金缺口,應該多渠道籌集資金,尤其是在金融信貸上要給予支持。來自四川的部分全國政協委員這次提交了一個整體提案,包括切實理順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制定具體的“剛”性措施,對金融機構支持西部地區發展提出明確要求。
  楊梅代表説,克服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保持增長,大家信心是滿的。但我希望國家在災後重建中,對地方重點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工業企業在帶動地方經濟增長、促進相關産業發展、拉動就業增加群眾收入等方面意義重大,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林紅代表説,九寨溝當地500戶農戶種植了2000畝葡萄生産紅酒,但商標一直沒有批准下來,希望有關部門對災區的産業發展,盡可能在政策上給予傾斜。
  還有一些代表委員呼籲,國家應進一步&&扶持企業的各項政策,在農村金融創新上給予政策支持。例如向災區企業提供應急貸款幫助擴大生産,向農村提供低息創業貸款。目前受災群眾甚至企業很難提供抵押品,可探索租賃抵押等新方式,在盡可能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幫助群眾和企業更容易地獲得貸款,渡過難關。

  相關稿件
經濟再困難也不誤災區援建 2009-02-12
都江堰災區“聯建”新房 2009-02-11
社科院:中介組織已成腐敗重災區 2009-02-05
春節前四川地震災區行:陽光下的痛楚和希望 2009-01-23
四川災區首個異地 重建場鎮交付使用 2009-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