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面臨冰災後“次生影響”
“輸血式救助”難解尷尬
    2009-02-09    本報記者:胡錦武 黃和遜    來源:經濟參考報

資料照片

  2008年肆虐一時的雨雪冰凍災害讓我國南方地區遭受巨大損失。近日,記者在受災嚴重的江西省萬安、萬載兩縣採訪了解到,雖然災後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採取了大量救助措施,但由於救助力量有限和林業生産恢復周期長等原因,部分受災群眾生活仍然面臨困難,期盼政府在已有救助措施基礎上,給予更多後續扶助。

山林恢復緩慢 受災群眾生活遇困

  萬安縣曾被稱為“江西災情最重的地方”,全縣17個鄉鎮全部受災,僅林業受災面積就達56.4萬畝,直接經濟損失6.2億元。
  災害發生後,萬安縣按照“保吃飯、保禦寒、保住處、保醫療”的要求,先後投入救災物資和資金2555萬元,全面開展生産自救,引導受災農戶積極補欄、補苗、補種、補養。
  但由於萬安縣為山多田少的山區縣,加之林業生長周期長,在農業、養殖業得到有效恢復後,林業恢復依然面臨困難。近日,記者從萬安縣城沿公路往五豐鎮一路前行,公路兩側成片倒毀折斷的毛竹、杉木、松木等仍然保持着受災時的樣子。
  “山林要恢復到受災前,至少要10年。”記者來到五豐鎮中洲村上安村小組時,54歲的吳玉香正好扛着一根從數公里外的山上清理下的粗大木頭路過。吳玉香説,她家100多畝山林在去年的冰災中被毀掉了90%,往年全家的收入全靠山上竹木,現在只剩下3畝水田可種。
  由於萬安縣山多地少,與吳玉香類似的情況不在少數,而金融危機影響下的“災害疊加”又加劇了部分受災農民的生活困難。與吳玉香同村的村民李萃蘭説,過去靠山吃山,每年山林的收成每戶都能有三五千元,遭災後,很多村民外出打工,可偏偏又碰到金融危機,工作越來越不好找了。
  剛從山上挖冬筍回來的五豐鎮塢坑村村民陳延東説,往年一個冬天可以挖3個月冬筍收入能有兩三千元,今年挖一個月就已無筍可挖了,這項收入的減少讓家裏捉襟見肘。
  萬載縣在去年的冰災中也損失慘重,僅因災倒房就有250戶,損壞房屋1740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8億元。災後,萬載縣爭取了上級下撥救災資金244萬元,幫助災民解決實際困難。但當地政府的積極舉措仍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災民的困難。
  目前已是寒冬,但茭湖鄉茭湖村84歲的江炳蓮老人仍和多病的兒子、患精神病的兒媳一起住在冰災受損後四面透風的土坯房裏。茭湖鄉的幹部告訴記者,鄉里按照國家政策,以每月每人55元的標準給江炳蓮老人一家發放低保,但這對基本沒有收入來源的這家人來説,遠遠不夠。

“次生影響”仍存 生産面臨隱憂

  雖然江西省民政、林業等部門和萬安、萬載兩地政府採取了積極的救災救助措施,但冰災的“次生影響”仍然存在,對災民的生産生活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
  據萬安縣林業局上報的數據顯示,災後共向災民分配的由江西省林業廳下撥的救災物資包括育苗種子195公斤、塑料薄膜450公斤、容器袋100萬隻、鈣鎂磷肥6000公斤、生根粉40克。
  萬安縣林業局局長肖昇平説,由於救助力量有限,冰災後上級部門撥付的40多萬元救災款和200多萬元救災物資主要用於國有林場等受災嚴重的“大戶”,無法覆蓋到每戶災民。
  萬安縣五豐鎮雙坑村村民吳則明説:“現在根本沒能力對受損毛竹進行‘竹腔施肥’,只能把竹子砍下來當柴燒。”
  萬載縣在積極救災的同時也面臨類似尷尬。萬載縣茭湖鄉鄉長郭永紅説,林業部門給鄉里撥付用於山林恢復的化肥,遠遠不夠。而讓郭永紅更為擔心的是,全鄉沒有山塘水庫,抗旱能力弱,冰災讓山林受損嚴重的同時,水土保持能力也大大下降,很可能帶來“致命的影響”。
  “平時用水全靠山林裏流下來的水,我們叫‘山榨水’。”茭湖鄉茭湖村村民彭坤林憂心忡忡地説,如果山林不能及時得到恢復,等到山上“榨”不出水了,別説農業生産,恐怕連生活用水都要成問題。

“輸血式救助” 難解後續扶助尷尬

  冰災發生後,萬載縣為災民建起了4個災民新區,解決受災最重災民的住房問題,並為6000多名生活困難的災民辦理了低保。在馬步鄉“後塘災民新村”,就有10戶因冰災倒房的災民在這裡得到安置,可是由於有的村民沒有可靠的經濟來源,生活仍然面臨困難。
  在社會各界的捐助下,46歲的歐陽發生沒花一分錢就住進了50平方米的“愛心房”。但除了固定領取每月的低保金外,歐陽發生只能靠打短工維持生活。“希望政府能多創造些就業機會。”歐陽發生説,金融危機讓他打短工的活都不好找了。
  “輸血式救助,頂多維持生活,不可能讓人脫貧,甚至可能造成‘養懶漢’的現象。”萬載縣民政局局長於東軍認為,災後救助絕不能僅僅停留於發錢發物,要從根本上幫助災民發展生産進行自救。
  於東軍説,冰災發生後,萬載縣民政局與7戶有脫貧能力享受低保的災民簽訂“扶貧脫保協議”,將他們未來3年的低保金提前支取一部分,用於發展種植、養殖生産,成功實現了“造血式救助”。
  為此,於東軍建議,上級有關部門應實現對救助機制、救助方式的創新,改變“輸血式救助”越救越窮的被動局面。一是,鼓勵享受低保的災民提前支取低保金進行生産自救,但必須承諾“天災情況下即使虧損,仍有政府兜底”,以最大限度降低災民生産自救的風險。二是,幫助災民在發展生産過程中建立互助互救組織,推動其探索脫貧路子。如萬載縣通過成立“致富驛站”,讓致富能手傳授致富經驗,産生了積極的“傳幫帶”作用。
  據江西省民政廳統計,去年冰災期間,江西共下撥中央和省級救災應急資金3800萬元、重建資金1.26億元、生活救助資金1.03億元,同時下發捐贈資金1.09億元。
  但江西省民政廳有關負責人在近日召開的全省民政工作會議上&&,當前江西救災救助工作仍然面臨不少挑戰和困難:
  一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社會救助壓力增大。預計今年江西省財政收入增速減緩,失業人員會增加,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增多,這些因素將直接影響到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不少低保邊緣戶因收入下降也需要納入最低生活保障。
  二是社會救助機構不健全,工作經費嚴重短缺。目前江西有的縣救助工作人員與工作對象之比在1:5000以上,加上工作經費短缺,嚴重制約了救災救助工作。
  三是救助對象和主體多元,協調機制還不夠完善,影響社會救助整體效益的發揮。由於救助主體分散、協調機制不健全,各職能部門之間有時銜接不夠,難以使有限的救助資源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

  相關稿件
江西返鄉農民工:有困難,大家要一起扛! 2009-02-03
江西九江鄱陽千年古風變能源[圖] 2009-01-20
江西省:財政支出四分之一以上用於辦教育 2009-01-16
江西余江:“精確制導”助水稻增産又增收 2009-01-08
董源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江西舉行 200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