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大片大片的草場都被牛羊啃光了,風沙特別大。現在種了草,牛羊在家就能吃飽,草場又綠起來了。”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農牧綜合示範基地”——噶爾新村村民米瑪説。 經過近3年的努力,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首次在海拔4300多米的昆莎鄉成功種植1200多畝紫花苜蓿,打破了阿里在海拔4000米以上不能人工種植優質牧草的歷史。 專家認為,通過人工種草,可實現牲畜養殖由“放養”變為“圈養”,推動西藏“農(區)草牧(區)調、南草北運”格局的形成,通過打通農業和牧業兩大産業,實現農牧業産業結構戰略調整。
“越牧越窮、越窮越牧”的惡性循環有望終結
噶爾縣平均海拔4500多米,草場類型多為高寒草場,惡劣的自然環境造成天然草場生態系統脆弱,發展牧業生産“先天不足”。但這裡又以牧業為主,牧業收入佔農牧民收入的80%,由於過度依賴草場,出現嚴重“超載過牧”,當地現有草場正以每年6.5%的速度退化。 噶爾縣縣委書記溫江城調查發現,噶爾縣可利用的草場面積1200多萬畝,目前實際牲畜存欄量已達到40萬(頭、只),理論載畜量為65畝草場一隻綿羊單位,但現在已達到平均30畝草場一隻綿羊單位,嚴重“超載過牧”。 由於全球氣候變暖等原因,阿里地區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畜牧業發展非常困難,噶爾縣部分群眾正陷入“越牧越窮、越窮越牧”的惡性循環中。 西藏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杜傑介紹説,西藏是全國5大牧區之一,有天然草場近12.4億畝,佔西藏總土地面積的68.9%。但西藏牛羊肉産量連本地都不能實現自給自足,天然草場飼草總量嚴重不足,完全依賴天然草場、靠天吃飯的傳統畜牧業之路已走向盡頭。 針對這一問題,噶爾縣提出“立草為業、草業先行”的畜牧業發展新思路。2005年,溫江城爭取到陜西援藏資金,在昆莎鄉啟動了“農牧綜合示範基地”項目,種植的10畝地膜紫花苜蓿首獲成功。經過推廣,種植面積已達到1200畝。 溫江城説,紫花苜蓿在當地年畝産達到1800公斤,種植一畝紫花苜蓿相當於阿里地區100畝天然草場産草量,種植1200畝紫花苜蓿相當於節約12萬畝天然草場。
噶爾縣人工種草刷新“三本賬”
噶爾縣“農牧綜合示範基地”位於昆莎鄉噶爾新村。噶爾新村支部書記頓珠説,目前試驗示範基地已具備一定規模,産業鏈條已基本形成。 溫江城介紹,噶爾縣人工種草為當地刷新了“三本賬”,即:抗災保畜賬、農民增收賬、生態保護賬。 “抗災保畜賬”:人工種草可以將優質牧草曬乾存儲起來儲備利用,用於抗災保畜,打牢了畜牧業持續發展的基礎。 據介紹,噶爾縣農牧業生産受天災影響嚴重。通過人工種草,基地共産鮮草近300萬斤,為全縣抗災保畜提供了保障。2008年日土縣發生雪災後,地委行署從基地組織調運近20噸乾草用於噶爾縣抗災保畜,減少牲畜死亡2萬隻以上。 “農牧民增收賬”:有了充足的飼草,促進了畜牧業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一方面使牧民從畜牧業中獲得更多收入,另一方面更多牧民可從事農業生産和勞務輸出。 頓珠説,充足的牧草為奶牛養殖、綿羊短期育肥、山羊改良打開了空間,催生新的産業項目。 此外,基地從內地引進了10隻陜北白絨山羊,産絨量為土種羊的5至10倍。現已改良300多只羊,如果村裏1萬多只絨山羊全部改良,可增加收入1600萬元,人均可增收3200多元。同時,村裏還在探索地膜青稞、蔬菜、苗木種植等經濟作物的推廣工作,以增加百姓增收渠道。 “生態保護賬”:有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溫江城説,大面積推廣優質牧草,不但綠化環境,減緩沙化,還減輕了天然草場的壓力。噶爾縣計劃在5年內使草種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人均2畝。 據介紹,阿里地區境內3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大部分被高山峽谷、荒灘沙土所覆蓋,可利用天然草場僅為2.8億畝。借鑒噶爾縣的成功經驗,阿里計劃在全地區大力推廣紫花苜蓿人工種植,如果7個縣每縣推廣10萬畝,相當於節約7000萬畝天然草場,是全地區可利用天然草場的四分之一。
大規模人工種草是西藏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方向
西藏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杜傑説,草畜矛盾、飼草不足等嚴重制約了西藏畜牧業的發展,傳統生産方式也制約着畜牧業産出效率的提高。此外,西藏那曲、阿里、日喀則西部等主要牧區是我國草原畜牧業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乾旱、暴雪等自然災害頻繁。 歷史經驗證明,被動抗災,單純依靠國家“以錢保畜”的路子並不完全成功。最有效途徑是大力發展人工種草,使西藏畜牧業逐步擺脫“冬瘦、春乏、高死亡”的舊貌,實現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杜傑説,人工種草的經濟效益是種植青稞的2倍多,農牧民通過種草每畝年收入不低於1600元。同時,在荒地種草或在原有植被稀疏的草地上進行補播,將增加植被覆蓋率,通過養殖奶牛人均增收將不低於每年5000元。 杜傑説,內地早已通過人工種草發展畜牧業,實現了“肉食靠農區而不是牧區”的改變。通過人工種草,可實現牲畜養殖由“放養”變為“圈養”,推動西藏“農(區)草牧(區)調、南草北運”格局的形成,通過打通農業和牧業兩大産業,實現農牧業産業結構戰略調整。 據悉,西藏計劃於2008年至2010年在全區範圍內推廣人工飼草料和草種繁育基地建設,規劃總投資2億元,建設人工草地50萬畝,在山南、日喀則地區和當雄縣建設牧草種子繁育基地1萬畝。規劃項目建成後,年總産草量1.5億公斤,折合可育肥81萬隻綿羊單位。牧草種子基地建成後,年産牧草種子80萬公斤,基本滿足區內人工草地牧草種子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