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承接産業轉移“遇冷”
外受金融風暴影響 內為“軟環境”所制約
    2008-11-28    本報記者:文貽煒 梁思奇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在全球金融風暴中,廣西北海市一些從東部轉移的企業苦練內勁,挖掘潛力,維持了正常生産。圖為北海出口加工區一家生産電子激光頭工廠繁忙的生産線。

  記者日前走訪西部惟一臨海的北海出口加工區,發現落戶的東部産業轉移企業數目並不如預期,不少廠房空置、區內地廣人空。調查發現,除受國際國內諸多經濟因素影響外,地區“軟環境”的制約也是阻滯北海承接東部産業轉移的重要原因。正值國際金融風暴肆虐之際,對於北部灣經濟“橋頭堡”的北海,正是修煉內功、提升魅力之時。

  眾多廠房陷入空置困局

  自2006年以來,受經營成本攀升、勞工短缺、資源配置不平衡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相當多的加工貿易企業在東部地區舉步維艱,不少東部企業紛紛尋找出路,把轉移的目光投向毗鄰的江西、湖南、廣西等地區。
  北海出口加工區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運行,加工區規劃完善,環境優美。但記者日前走進這裡時卻發現,空置的廠房使1.45平方公里的加工區顯得格外冷清。
  加工區管委會招商局局長黃興煥告訴記者,目前包括正在辦證的,共有33家企業落戶,有18家已經投産;今年原計劃有20家落戶,實際落實的只有6家。按地理位置和城市依託,北海市應優於江西、湖南等省的地級市,同時也優於區內同類城市,但從一年多來招商引資的情況看,基本上是談的多,成的少,目前加工區已建成的20萬平方米廠房真正使用的面積只有約1/10,大量廠房空置。
  東部企業沒有像預期的那樣紛至沓來,有多方面的原因。過去的一年半時間裏,人民幣大幅升值,利率提高,國內CPI上漲過快,外部經濟因素使眾多加工貿易企業經營壓力增大,加工貿易企業生産成本飆升,眾多企業歇業或倒閉。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不斷蔓延,國外購買力萎縮,進一步加劇了加工貿易企業的困境。
  黃興煥説,這些因素相互疊加,對加工貿易産業打擊巨大。過去兩年來,園區企業用工成本人均每月約增加200元,廠房建設成本每平方米增加150至200元,由於成本增加,營建商普遍不願以低於每平方米每月10元的價格出租廠房,導致廠房空置;油價上漲,物流成本增加,目前從北海到香港的物流費用,相比東莞至香港約高出2500元人民幣/櫃;生産成本大幅上升,訂單價格卻沒有相應上漲,一些企業做得越多,虧空越大。

  “軟環境”制約園區發展

  美國的金融危機令北海出口加工區雪上加霜。據海關統計,8至9月份,北海出口加工區出口貨值205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0%,進出口集裝箱1341標箱,同比下降37%。不過,黃興煥坦言,金融危機只會是一個階段性的影響,地區“軟環境”的制約是阻滯北海承接東部産業轉移的深層原因。
  缺乏配套産業是轉移企業普遍頭疼的問題。加工製造業的“産業鏈”特點突出,電子、機械、玩具、服裝等,需要零配件和不同工藝流程的配套。由於加工區內缺少配套産業,目前已經轉移的企業中,多數屬於“産品自成體系”。如生産電源適配器的“冠德科技”2006年從深圳遷往北海市,每年以50%的增長速度擴張,因為其主打産品體積小,零配件內部解決,基本不需其他企業配套。  
  西部企業高昂的物流成本,在金融危機爆發、訂單大幅減少後一下子凸顯出來。韓資企業“雙贏洋弓”北海公司總經理金虎淳算了一筆賬:這家企業是韓國“雙贏洋弓”在全球惟一的境外生産基地,生産各種比賽用弓、休閒運動和打獵用弓箭。由於産品的特殊性,直接面對眾多小客戶,基本是散件發貨。從北海往馬來西亞發貨,需先從北海經陸路到廣州再到香港,在香港委託代理轉發。可組裝60把弓的最小包裝,運費需8000元左右,如果發每把20美元的低端弓件,貨值與運費幾乎持平。
  一些入園企業負責人形容工業園像是“北大荒”,沒有商業、文化娛樂、醫療、銀行,甚至理髮也要跑到城裏。有的企業為穩定員工,自行建起了圖書室、娛樂室、球場,有的還開了網吧。相比之下,珠三角發達的製造業,基本分佈在各個鎮,形成以不同産品為主的特色産業,如東莞市長安的五金模具、電子業,虎門的服裝業,厚街、大嶺的傢具業,石排的塑料業。這些鎮成為企業的天然生活配套,滿足了員工吃、喝、玩、樂和購物等各種消費需要。

  修煉內功正逢時

  金融危機爆發後,東部産業轉移的速度明顯放緩。北海出口加工區內由於訂單減少,出口形勢不好,中小企業貸款困難,一些原先基本談妥的企業採取觀望態度,已經入園的也放慢了基建或設備安裝的速度。同時,一些企業因東西部之間的政策落差不明顯,已考慮未來在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發展。
  業內人士稱,東部産業轉移對於縮小東西部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十分積極的意義。由於金融危機影響,企業觀望情緒濃厚,轉移積極性下降,此時正是具備承接産業轉移條件的區域修煉內功的最佳時機。同時,西部地區普遍財政困難,稅收、土地、貸款等方面基本沒有優惠政策的操作空間,國家應加大對産業轉移的政策扶持,加快健全西部地區的港口、交通設施,有針對性地幫助改善主要産業轉移地的物流服務條件,以降低企業的轉移成本。
  強化“軟環境”應是各地政府在承接東部産業轉移中必須做好的“功課”。首先,應完善産業配套功能,降低物流成本。以“集中引進、集中規劃、集中管理”的模式,引進基礎配套企業,實現加工貿易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改善物流條件,提高物流時效性,降低物流成本,解決加工貿易産業發展的物流瓶頸。
  其次,應不斷完善投資優惠政策和産業扶持政策,參照東部地區低門檻做法,減免各類費用,減輕企業負擔,同時清理和清除不合理的行政收費和行政事業類收費,降低主要地方性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標準,兌現“政府誠信”,以此完善投資軟硬環境,發揮“以商引商”的良好産業集聚效應。
  黃興煥説,工業區建設還應注重“以人為本”,生活功能區域的完善,也是提升園區魅力的要義之一。

  相關稿件
數據顯示:廣西北海市商品房銷售“縮水” 2008-09-26
拱北海關查獲2500公斤走私麵粉 2008-09-22
北海市要求設“成人專櫃”賣音像 2008-06-02
北海房價“逆市上揚”隱藏何種“玄機”? 2008-05-23
北海銀灘再炸近海建築 200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