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經開區:在産業轉移承接中提升
    2008-09-26    本報記者:儲葉來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今年年初,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安徽時,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泛長三角”的概念和“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與合作問題”。目前安徽正以積極的姿態,主動地參與泛長三角,建成承接長三角産業轉移的試驗區和示範區。
  “作為中西部地區國家級開發區的第一梯隊,不僅要有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泛長三角,而且要大有作為,在轉移對接中創新提升,打造安徽承接轉移的示範開發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兵在接受本報記者時説。

創新領跑 支柱成型

  1993年,沒有趕上“頭班車”的合肥經濟開發區成立。當時的情況是,無政策優惠,也無地理優勢,其他優勢也找不出什麼。“這種情況下,開發區的發展只能靠創新。”合肥經開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兵説。創新,首先是思想觀念的創新,由此帶動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和企業自主創新。
  據介紹,1996-1997年,合肥經開區躋身於全國首批開發區行政管理和機構改革試點單位,通過改革,合肥經開區建立起“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體制和“一站式服務、封閉式管理”的運行機制;1999年,合肥經開區開展“為什麼要辦開發區”的大討論;2000年,正式提出“項目是開發區的生命線、帶動農民致富是開發區的立身之本、改革創新是開發區的永恒主題”三大主旋律;2002年,建立和完善“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管理體制,提出“首問責任制,再問終結制”。一系列創新之舉,使合肥開發區營造出良好的軟環境。在商務部組織的綜合投資環境評價活動中,合肥經開區連續五年居中西部22個國家級開發區之首。
  不懈的創新進取,加上區位優勢的凸顯,合肥成為對接長三角、輻射中西部、承接東部地區産業轉移的首選之地。日化巨頭聯合利華關閉了其在上海的6家工廠和廣東的紅茶工廠,整體遷入合肥經開區;國內家電領袖海爾在合肥的工業園持續膨脹;合肥日立、統一食品、可口可樂等駐區企業也紛紛增資擴股,擴張成了它們的常態。截至目前,已有來自美、歐、日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8家世界500強企業和700多家知名企業落戶合肥經開區,形成了汽車、裝備製造、家電電子、日用華工、食品加工等五大産業集群。全區規模以上企業105家,其中産值過億的42家,10億以上企業10家。
  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曾指出:“承接長三角産業和資本轉移,安徽是條件最充分,最便捷,效益最高,最有前景的地方。長三角發展也需要空間,需要擴展,它可以到全國各地去,但最不應該越過的就是安徽。”合肥經開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兵説,作為安徽工業經濟和對外開放最活躍的區域,合肥經開區的龍頭地位已無可爭議,理應成為轉移承接長三角的首選區和示範地。

提升品質 培育“新枝”

  “即使是迎接新一輪長三角産業轉移,合肥經開區也不願‘揀到籃裏都是菜’,通通接收接納。”李兵告訴記者,“高、大、新”是我們的産業“三字經”。經開區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引進能耗少、技術含量高的、無污染的項目,包括與五大支柱産業配套的項目,以及一些前景看好的新興産業;另一方面,將那些能耗高、污染環境的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毫不猶豫地拒之門外,對於已入區的部分低水平項目,則通過政策引導,逐步實現“騰籠換鳥”。
  在五大支柱産業上,合肥經開區提出,強化政策扶持和要素支撐力度,促進骨幹企業增資擴建,爭取到2010年培育出8-10個百億元工業園。其中,海爾工業園、江汽工業園分別實現産值200億元。與此同時,努力推動支柱産業的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只有落後的産品,沒有落後的産業,不能一提起高科技,就光想到那些時髦的尖端行業。”李兵説,經開區的許多製造企業競相調整産品結構、提升科技水平,企業的科研投入不斷加大。
  除了推動支柱産業提升品質,合肥經開區還積極培植能支持其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合肥經開區選定住宅産業化、新材料、微電子等三大産業。2006年7月,合肥經開區獲批成為全國政府引導型住宅産業化示範基地,目前已有十幾家從事此類産業的企業。受産業積聚效應的帶動,其他新材料産業也紛紛進入合肥經開區。另外,該區微電子産業的成長勢頭同樣強勁,由5名美國硅谷博士創辦的芯碩半導體公司,其主要生産集成電路製造的關鍵設備“光刻機”,衝破西方國家的技術壟斷,改變中國此類産品完全依靠進口的現狀。統計表明,目前,合肥經開區的高新技術企業産值已佔全區工業總産值的65%以上。

人才為本 科學發展

  合肥是我國著名的科教基地,也是惟一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這裡擁有59所高等院校和275家科研機構,名列國內同類城市前茅。合肥經開區的人口綜合素質高於本省及中西部地區的其他國家級開發區,可以滿足科技研發、技能工程師、技術工人等多層次人力需求。
  李兵告訴記者,人才是合肥經開區的一個主打品牌,也是對接長三角、招商引資最為倚重的資源之一。長三角的産業轉移,正由單純的勞動密集型逐步轉向技術密集型産業,“捷敏電子”由上海遷來合肥就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合肥兼具人才、地緣雙重優勢,適應這種新的轉移趨勢,合肥經開區最有代表性。”
  以人才為本,堅持科學發展,是合肥經開區在參與泛長三角中的持久理念。近年來,開發區加大了由“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的轉變,堅決對高污染、高能耗項目説“不”,不管它的名氣有多響、投資有多大。曾經有某知名跨國公司有意來經開區投資一座造紙廠,被合肥經開區管委會婉言謝絕了,這家造紙廠規劃年産值200億元。
  李兵告訴記者,除了嚴把項目入口關、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外,開發區還有意識加大環境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建設“投資環境最佳、創業環境最佳、人居環境最佳”的生態開發區。近幾年已累計投資約15億元。對於區內企業,經開區嚴格環保執法,新上項目的環評率達到100%;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産,發展循環經濟,提升産業集群的整體資源利用水平;此外,力行“森林式”的開發區建設,每年植樹100萬棵,人均綠化面積達到37平方米。
  合肥經開區管委會的每個工作人員,名片上都印有兩個醒目的標誌:一個是IS9000質量體系認證,一個是IS014001環境體系認證,意味着其管理水平和生態環境都已向國際標準看齊。“從一片荒土到一個新型工業區,我們不僅要收穫數字,更要收穫藍天白雲,將其打造成安徽承接長三角産業轉移的名副其實的示範區。”

  相關稿件
合肥一房地産商向多名政府官員行賄被判刑 2008-09-26
合肥物價局:加強奶粉和醫藥價格監管 2008-09-25
國內"最大號"液晶屏將貼"合肥製造"標籤 2008-09-18
2008中國(合肥)自主創新要素對接會10月舉辦 2008-09-01
600斤茄子換不了一袋複合肥 2008-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