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禽肉産品“破壘”返歐
    2008-09-03    本報記者:董學清 許劍銘    來源:經濟參考報

  歐盟日前決定恢復對中國熟制禽肉産品的進口,包括諸城外貿、青島九聯在內的九家山東企業獲准向歐盟出口熟制禽肉産品,獲准對歐出口的中國工廠名單於9月2日生效。這標誌着停止了六年的中國禽肉産品突破歐盟技術壁壘重返歐盟市場。
  記者採訪了解到,近年來山東禽肉出口企業按照歐盟的要求和檢驗檢疫的指導,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全過程標準化體系和質量追溯體系,不斷提升安全質量管理水平,使我國禽肉質量獲得了世界認可。

  歐盟技術壁壘阻我國禽肉出口

  6年前,歐盟揮舞技術壁壘的大棒,逐步收緊了對我國肉製品的進口。
  2002年1月,歐盟以從中國進口的部分動物源性食品中含有氯黴素殘留和中國農藥殘留體系未達到其要求為由,全面禁止從中國進口動物源性産品,腸衣和公海捕獲直接運抵歐盟市場的魚類産品除外。2004年1月,中國部分地區爆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40多個國家和地區暫停進口中國生禽肉。禽流感的爆發,使歐盟開始全面禁止進口中國禽肉産品。
  2006年1月1日起,歐盟啟用新的食品安全法規。新法規提高了食品市場准入的標準,特別是對肉食,不僅要求終端産品要符合標準,在整個生産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也要符合標準。這對我國禽産品的生産和加工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
  養禽業是我國畜牧業發展最早,産業化、規模化程度最高的産業,歐盟封關對我國禽業的影響不言而喻。中國畜牧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禽業分會秘書長沈廣説,禽肉出口曾是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方面,最高時在所有出口行業中排第六位,歐盟曾是我國最大的出口基地。
  表面上看,中國禽産品出口遇到的主要障礙是藥物殘留物問題和動物疾病問題。專家指出,更大的也是更難解決的問題在於這兩個問題背後所隱藏的東西,即法律制度上和監管體系上的缺陷。
  在法律體系方面,我國在食品安全和動物産品及檢疫方面的法律法規有的操作性不強,有些規章的立法等級有限,適用範圍有限,執行效力也有很大疑問。如《食品衞生法》無法做到“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動物防疫法》僅對動物疫病的檢疫作出規定,對禁止或限制使用物質沒有規定;《獸藥管理條例》僅適用於獸藥的生産、流通和銷售,而對用藥環節沒有規定;《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禁止在飼料生産加工過程中添加違禁藥物,但對養殖戶在自配飼料中摻入違禁藥卻沒有相關規定。
  在檢疫管理體制上,歐盟與我國關於禽産品(及其他動物源性産品)的爭議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動物健康和衞生檢疫管理體制。按照 OIE(世界動物衞生組織)的要求,有關國家應建立“官方獸醫制度”,以對涉及動物健康和人類安全的動物、動物産品、生物製品等進行獸醫衞生監督管理,並承擔相應責任。而我國的動物健康及食品監管體制與此要求差距甚大。同時,我國的産品認證制度同樣存在着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的弊端。

  探索禽肉生産監管新模式

  事實上,我國禽肉産品遭遇封關不止一次,也不止歐盟一家。1996年8月1日至2001年5月24日,歐盟就以我國出口的禽肉中含有動物疫病和農藥、獸藥殘留等為由對我國封關5年。
  2002年初我國動物源産品遭遇歐盟封關後,我國政府按照《中國動物及動物源食品殘留監控計劃》的要求,每年年初發布新一年度動物及動物源性食品殘留物質監控抽樣計劃,並向歐盟提供上一年度中國動物及動物源性食品殘留物質監控報告。
  封關六年的歐盟市場終於再次打開,主要緣於:第一,建立健全全過程標準化體系。諸城外貿有限責任公司是全國最大的肉雞出口生産基地之一。公司董事長王金友介紹説,目前,公司所屬50個養殖基地按照國家質檢總局要求全部實行“統一供苗、統一飼料、統一用藥、統一防疫、統一屠宰”的“五統一”封閉式飼養管理和全程監控,建立起從雞苗到餐桌的全程化質量保險體系。
  第二,建立健全質量追溯體系。山東新昌集團是獲准向歐盟出口熟制禽肉産品的9家企業之一,記者採訪發現,這家企業的每一個産品包裝盒上都有一行數字追溯標識,其中包括産品身份證、生産日期、産地縮寫、屠宰加工廠註冊號碼和養殖場的註冊號碼等。企業負責人説,這套數字標識體系可以沿着産業鏈順藤摸瓜,實現從餐桌到雞苗的全過程質量追溯。同時,他們配合質量追溯的先進檢測手段更是將檢測精度提高到了微克。1公斤産品中含有一億分之一甚至十億分之一的藥物都可以檢測出來。
  第三,建立健全藥物殘留監控體系。在藥物殘留這個最為敏感的環節上,過去面對眾多參差不齊的養殖戶,企業控制起來顯得力不從心。而在山東標準化養殖場裏,藥品從進場到用完都是層層把關,極其嚴格。新昌集團獸醫總監王鳳鳴説:“我們的藥品入場以前,要送到國家權威質檢部門進行50多項藥殘化驗,只有全部合格後才能入場。每一個雞舍每一次用藥都在駐場獸醫的監管下嚴格按照獸醫處方來執行。確保用藥絕對安全。”
  此外,我國與有關國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機制在促進雙邊和多邊食品安全合作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如今,我國的禽産品遠銷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受到當地廣泛認可。

  突破壁壘機遇與挑戰並存

  目前,歐盟只是開放了山東的禽肉産品進口,對山東的禽肉出口企業來講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一些外經貿界人士和企業家認為,此次熟制禽肉品對歐盟出口的長遠意義大於眼前意義。
  有利於進一步拉動我國禽肉出口産業的發展。王金友説,歐盟市場屬於高價市場,雞胸肉價格很高,出口歐盟的雞胸肉4500美元/噸,比國內價格高1/3左右。以前出口歐盟比例很大的是巴西和泰國,現在我國企業對歐盟出口無疑會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此次重新開放市場後,預計山東每年可向歐盟出口禽肉10萬噸左右,出口值約10億美元。
  有利於我國禽肉出口産品結構優化。我國和歐盟的家禽業有着很強的互補性。歐盟市場上最受歡迎的肉類食品是雞胸肉,我國自1995年起,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雞肉生産國。山東省&&境檢驗檢疫局負責人認為,恢復對歐盟出口,可進一步提升禽肉原料的利用率和附加值,增強市場互補性,出口雞肉每噸利潤能夠增加42%。
  有利於農民增收和農業的發展。歐盟是世界上主要的禽肉消費市場,近年來進口量逐漸上升,每年進口量為70萬噸左右。禽肉産品出口會帶動一系列相關産業的發展,如飼料加工、糧食生産等。
  歐盟恢復我國禽肉製品進口後,我國企業界依然面臨一系列問題需要化解。如如何爭取歐盟進口配額問題。現在歐盟熟制禽産品從國外進口比例中,巴西每年10萬噸,泰國每年8萬噸。如果配額以外增加進口,就要增加附加稅大約每噸1000多歐元。這會給企業帶來很大負擔。商務部應為企業創造條件,加大談判力度,爭取歐盟進口配額。

  相關稿件
山東省熱加工禽肉産品打開南非市場 2008-05-26
歐盟委員會建議成員國解禁美家禽肉類食品 2008-05-15
“原生態”畜禽肉成都市人食肉新主張 200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