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日前發布的數字,2008年河南夏糧總産首次突破600億斤大關,達到612億斤,實現了連續六年增産、連續五年創歷史最高紀錄。針對這個糧食生産大省連年高産的現象,記者先後走訪了種糧農民、科技專家以及有關官員,力圖通過一連串的數字解讀其高産“秘訣”。
河南農民生産多少糧食
日前,河南省唐河縣張店鎮種糧大戶張遠亭開着滿載小麥的四輪車,來到了鎮糧所。 張遠亭告訴記者,今年的承包地種的全是鄭麥9023,平均下來一畝打900來斤,前段時間按國家最低收購價已經賣了40多萬斤。“這幾天行情不錯,我又拉了一車來賣。” 來自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的數據顯示,今年河南省夏糧總産首次突破600億斤大關,達612億斤,比上年增産13.2億斤,增幅2.2%,實現了連續六年增産,連續五年創歷史最高紀錄。 此前,河南省糧食總産已連續兩年達到1000億斤。這次夏糧大豐收,為2008年糧食總産再次實現1000億斤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而以1000億斤折算,每名河南農民平均産糧將超過1300斤,約相當於為每位國民平均供應糧食77斤。 2006年,回良玉副總理在河南省考察農業工作時也算過一筆賬:河南人口占世界的1/65,但河南生産的糧食佔世界的1/52,這可能是世界上惟一的糧食生産能夠達到1000億斤的省。 河南省農業廳總經濟師魏仲生&&,作為“中國糧倉”,河南之所以屢創糧食高産記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河南始終牢牢抓住糧食生産不放鬆,努力探索並走出了一條不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工業化、城鎮化道路。”
畝産還有多少潛力可挖
一畝田到底能産多少糧食?隨着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和耕地減少,這一問題的答案更多地取決於科技的進步。 河南省浚縣鉅橋鎮劉寨村黨支部書記王學洲告訴記者,以前夏秋兩季,一畝地能打1000斤糧食就不錯了。從2000年起,村裏開始使用縣農科所培育的玉米良種,去年玉米平均畝産達到1500斤,整整比過去提高了400斤。 據統計,河南全省糧食平均單産水平逐年提高,2007年達734斤,較2004年提高了101斤。全省小麥良種覆蓋率達到99%,玉米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不可忽視的是,隨着全球氣候變暖,極端災害天氣頻發也對農業種植提出挑戰,以河南省的夏糧生産為例,2007年經歷持續乾旱、“幹熱風”等,2008年經歷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面對這種新情況,利用科技力量防災減災就成了糧食穩産的有力保障。 河南省氣象局有關專家舉例,針對經常發生的乾旱現象,人工增雨已經成為有效緩解手段。 河南省農業廳提供的數據顯示,以全省夏糧産量為例,從2004年的500億斤升至2008年的600億斤,僅用了四年時間。而此前,從300億斤到400億斤,用了12年;從400億斤到500億斤,用了八年時間。 河南省農業廳廳長朱孟洲説,“時間跨度的不斷縮短,説明我省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有了大幅提高。除了政策調動積極性、農民投入加大等因素外,良種推廣、科學田間管理等在糧食生産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農民種糧到底掙不掙錢
在河南省延津縣司寨鄉平陵村,農民張文明種的優質小麥鄭麥366今年畝産達到1100斤。讓他省心的是,小麥實行訂單生産後,從種到收幾乎都被當地一家制種公司給包了下來:統一供種、統一機播、統一管理、統一機收、統一收購,而且收購價格比市場高,今年光賣糧就多掙了9500元。 與糧食産量走勢對應的是,隨着國家和地方惠農支農政策的密集&&,近年來河南省種糧農民得到的“真金白銀”實惠也越來越多。 手拿糧食補貼存摺,河南省杞縣五里河鎮農民張義安告訴記者,“自從有糧食補貼以來,我這個小本本上的錢數年年增加。當時一畝補15.14元。今年綜合補貼增加到一畝59.5元,我種了五畝多地,光各種補貼一年收入300多塊錢。” 早在2005年,河南省就在全國率先免除了農業稅。河南省財政廳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種糧農民能享受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等七項補貼,其中2008年全省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累計達77.8億元,比上年翻了近一番。 “除了這些,我省還整合集中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扶持産糧大縣,拿出部分財政資金進行獎勵,這些都比較好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和政府抓糧積極性。”河南省農開辦主任張成智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