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出口小企業難禦外貿“寒冬”
    2008-08-29    本報記者:王培偉 車曉蕙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位於廣東省南海市官窯鎮的中美玩具廠。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今年1月至7月,廣東省玩具出口額同比僅增長4.8%,增幅同比大幅回落39個百分點,廣東省玩具業增長後續乏力彰顯無遺。而同期,一年之間,有高達77.8%的廣東玩具企業退出了出口市場。
  事實上,玩具業只是珠三角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正在經歷外貿“寒冬”的一個縮影,産業的轉型升級、優勝劣汰在這一輪洗牌中悄然進行。

現象:洗牌進行時

  據廣州海關統計,今年1月—7月,廣東省玩具出口29.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8%,增幅則同比大幅回落39個百分點。同期,廣東有3618家玩具企業退出出口市場,佔去年同期出口企業總數的77.8%,目前有出口記錄的廣東玩具企業僅剩下1404家。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近期廣東玩具業的發展態勢是,出口總額繼續增長,出口企業卻減少了近八成,玩具出口企業的規模則越趨大型化……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出口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廣東玩具企業有45家,比去年同期多出六家,合計出口16.3億美元,佔廣東玩具出口總額的55.9%,出口額在一億美元以上企業有四家,比去年同期多出一家,這四家企業合計出口7.1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24.4%。
  退出市場的則主要是一些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的玩具企業。數據顯示,退出市場的3618家企業,在2007年1月至7月期間出口總額為2.2億美元,僅佔同期出口總額的7.8%。
  對於上述的一些現象,一些業內人士顯得十分冷靜,似乎一切早已都在預料之中。河源市聯弘玩具禮品製品廠總經理陳勇昌認為,出口增幅大幅回落和整個國際市場需求萎靡有關,同時,由於生産成本大幅上漲,廣東省玩具價格也有所上漲,一些國外訂單因此轉移到其他報價更為便宜的地方,而很多利潤被不斷壓縮後,不少玩具企業經營難以持續只能停産,廣東出口增幅放緩自在情理之中。
  陳勇昌認為,近八成的玩具出口企業被淘汰出局,這是一個經過行業洗牌,市場自然凈化的過程;在人民幣升值、生産成本上漲等多種因素影響下,中小企業本來的應對能力就比較弱,加之國家的緊縮性政策,企業融資更為艱難。一方面沒有利潤,一方面資金也周轉不過來,因此停産關門也就在所難免。相對而言,大型玩具出口企業自身調節能力以及抗風險能力比較強些。廣東玩具出口企業的現狀,是對目前大經濟環境的正常反應。

困境:“兩面夾擊”的生存難題

  事實上,廣東省玩具業所遭遇的困局並非該産業特有的現象,玩具産業只是珠三角正在經歷的外貿困境的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景象。目前,珠三角地區的各個産業,特別是紡織服裝、鞋類箱包等一些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大多都正在經歷着相似的發展難題,其中有些産業甚至已經出現出口額同比大幅下降的局面。
  據廣州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珠三角鞋類出口企業由往年的5043家降至2617家,降幅高達48.1%。今年1月至7月,廣東出口服裝132.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1%。其中,除1月和3月外其餘各月份的出口下跌幅度均接近或超過三成。
  在出口受挫的背後,是出口企業受到“兩面夾擊”的困擾:生産成本不斷上漲,但出口售價卻未能對應提高。深究其原因則是,長期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模式決定了廣東省一些出口企業生存在産業鏈的最低端,只能高度依附和受制於客戶。
  加工貿易佔據廣東出口貿易大半壁江山是一個讓人更加無奈的現實。據海關提供的數據,今年1月至7月,廣東玩具出口中加工貿易依然佔據玩具出口總值的70%。從廣東整個外貿出口來看,今年上半年加工貿易一如既往佔廣東省出口總值的高達65.6%。
  業內人士分析,在加工貿易中,産品的附加值小,出口企業只能賺取廉價的加工費,利潤微薄,加之議價能力極其有限,在各種成本不斷提高的影響下,出口企業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得越來越小。
  對此,河源市聯弘玩具禮品製品廠總經理陳勇昌體會十分深刻。河源市聯弘玩具禮品製品廠主要給麥當勞和其他一些歐美品牌做貼牌生産。陳勇昌説,去年以來,包括材料成本和用工成本的綜合生産成本已經上升了近30%,但是出口價格卻不可能提高那麼多,只今年以來,利潤空間已經又被壓縮了八個百分點。大企業還可以挺過去,一些利潤率原本就不高的中小企業根本就沒有辦法應付,只能接受停産的命運。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董小麟教授為此指出,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産業出口大幅受挫的問題根源在於,這些産業的企業出口大多還是加工貿易,做貼牌生産。而加工貿易往往受制於人,沒有自己的定價權和銷售權。由於成本上漲幅度遠高於産品價格上升幅度,很多企業基本處於微利保本甚至虧損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實力是否雄厚、是否具備獨立品牌和研發能力,成為企業能否繼續生存下去的關鍵因素,因此,這些産業的出口貿易要繼續發展,只能通過企業自主創新,通過自主品牌開展一般貿易,爭取自己的定價權和市場主動權。

未來:“兩難”的調控政策

  針對於珠三角一些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正在經歷的陣痛,學術界和企業界普遍認為,我國出口貿易不可能也不應該長此以往靠加工貿易打天下。現在,經濟大環境內外交困帶來的各個行業洗牌,優勝劣汰,也是整個産業轉型和升級的需要。只是,如果産業升級操之過急,勢必導致中小企業沒有出路。而中小企業大面積倒閉,會嚴重打擊地方經濟的發展。
  政府也許正是基於這點出發,在出口增速下降和大量企業被迫關閉的背景下,回調了一些産業的出口退稅率。
  對此,不少專家和企業界人士認為,回調出口退稅無疑能給陷於困境的弱勢企業打上一針“強心劑”,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一些出口企業的壓力。但是,同時也延緩了産業升級速度,甚至可能讓企業患上政策依賴症,一旦遇到生存危機就會呼籲政策&&,而喪失了分析自身原因的能力。
  事實證明,確實不乏這樣的企業:早在今年6月份,受出口退稅率回調消息的期待的影響,廣東省部分企業被動等待觀望政策調整,致使六七兩個月服裝出口分別大幅下降53.7%和29.6%。
  毋庸置疑,受出口退稅率回調的影響,今後幾個月,紡織服裝等一些退稅率回調收益行業的出口將會有所回暖,不過正如一些專家所言,一些把出口退稅當利潤、靠出口退稅回調才能繼續生存的企業,長遠來看,都將難以為繼。
  廣東省紡織協會副會長周天生為此指出,出口退稅回調,長期來看對加工貿易企業的幫助不會很大。國外客商一旦知道出口企業將受益於出口退稅,他們就會繼續壓低價格或是拒絕提高價格。因此,出口退稅等於間接地送給了外國客商。
  董小麟教授也認為,出口退稅調整,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企業的短期陣痛,幫助一些企業度過艱難期。但從長遠來看,政府政策應該側重於鼓勵企業進行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和品牌創新,鼓勵企業去做一般貿易。
  對於産業調整和升級的前景,董小麟教授認為,包括玩具産業在內的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市場需求永遠是存在的,永遠不會成為夕陽産業,廣東在這些産業上做了這麼多年,有經驗也有優勢。政府如果能夠採取有效的創新激勵政策,比如採取稅收和融資政策差別對待政策,在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的同時,幫助企業做好轉型和升級,勞動密集型産業依然大有前景。

  相關稿件
玩具企業的困局與出路 2008-08-22
玩具市場“中國娃娃”為啥玩兒不轉 2008-07-14
東京玩具展上“換代版”産品搶眼 2008-06-23
日本推出新型玩具機器人 2008-06-17
小女生的大玩具 200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