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煙花企業遭遇冰冷夏天
    2008-08-01    本報記者:羅宇凡 胡錦武    來源:經濟參考報

新華社發

  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銳減、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力成本提高、銀行信貸緊縮……和許多依賴出口的企業一樣,佔世界80%市場份額的中國煙花企業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困難。然而,它們所面臨的問題還不止於此。今年2月,廣東三水煙花倉庫發生爆炸事故,承擔着中國煙花70%出口量的廣東三水、南沙兩個港口隨即停止了煙花爆竹出口。出於安全的考慮,6月底,上海港也宣布暫停煙花出口。內銷有限、出國無門的現實,使眾多煙花企業失去了“最後一根稻草”。養活着數千家企業的煙花行業,走到了生存的十字路口。

沒有出海口的尷尬處境

  雖然,夏天是最不宜存放煙花的季節,但在江西省進賢縣李渡煙花廠的12個倉庫裏依舊堆滿了等待出口的煙花。按照往年的慣例,這些煙花中的大部分早在幾個月前就應該出現在美國、歐洲、日本或是南美的市場上。由於缺少“出海口”,煙花出口企業普遍出現了大量的積壓。
  “現在,運輸費用增加了三四倍”,李渡煙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鄧慶茂説,過去從廣東、上海出口的煙花,現在只能繞道廣西北海港,運費由以前的每櫃5000元飆升到現在的兩萬元。李渡集團是江西省內最大的花炮企業,産品90%以上出口,大型禮花的出口量超過全國總量的15%,佔整個美國市場的1/3。運費劇增大幅提高了李渡的出口成本,然而,這還不是最致命的。
  鄧慶茂説,由於北海港的運力有限,每年煙花的運量最多2000櫃,而李渡一個企業的年出口量就能達到2000櫃。貨運瓶頸已經讓李渡的煙花積壓了五萬箱,這個數字恰巧相當於以往李渡集團一年的出口量。
  和李渡集團一樣,江西進賢、上栗、萬載,湖南瀏陽、醴陵等煙花生産基地的大量煙花出口企業都面臨着缺少出海口,有貨運不出的困境。同時,受國際原材料産品價格上漲的影響,花炮原輔材料也隨之大幅度攀升,重要的原材料如紙張、氧化銅、合金等的價格都成倍增長,而煙花爆竹出口退稅率則減少了8%,煙花企業的生存壓力不斷加大。
  “舉步維艱、遍體鱗傷、雪上加霜”,金信出口煙花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盧國珍用這12個字概括了企業面臨的現狀。作為花炮之鄉江西上栗最大的煙花出口企業,截至7月份金信公司的煙花出口量僅相當於往年同期的1/4。盧國珍説,出口退稅減少,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已經讓企業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主要出口港的封閉更使問題雪上加霜。“七八月份已經進入了煙花歐線出口的高峰,如果發往歐洲的産品不能按時交貨,那麼企業的資金鏈很可能面臨斷裂的危險。”

困境折射出脆弱現狀

  目前,我國從事煙花爆竹製造出口的企業超過200家,從事煙花爆竹生産的企業超過6000家,從事煙花爆竹拌藥、裝填、加工的生産基地(小型加工廠)不計其數。這些企業中,有超過2/3集中在湘贛交界處的瀏陽、醴陵、上栗、萬載四個縣市,形成了巨大的區域經濟板塊和産業集群,掌握着全球八成的煙花市場。然而,如此巨大的生産能力和生産基地卻面臨着既無定價權,又無渠道選擇權的尷尬。
  國家煙花標準委員會觀察員盧鑫告訴記者,最近幾年,國內煙花企業數量增加很快,不少地區把發展煙花爆竹當作招商引資的重點,行業准入的門檻不斷降低。煙花企業的迅速增加帶來了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
  鄧慶茂説,煙花出口企業的競爭對手都在國內,雖然看上去産業的區域集中度很高,但是企業與企業間,不同省市間的競爭卻非常的激烈、殘酷。大量的中小企業之所以能夠生存,一是靠價格戰,二是靠非法出口危險性極大的亮珠和半成品。企業間的內耗和部分企業的不規範操作,讓中國煙花始終無法在出口定價上有太多話語權,更加給整個産業造成巨大的政策隱患。
  “即使如此,很多企業仍然鍾情於出口”,盧鑫説,“這是圖個穩妥。雖然出口的利潤率只有5%,低於內銷的10%,但是由於外國公司一般信譽卓著、實力強勁,花炮出口企業因此資金回籠較快,風險比一年一結款的內銷低了很多。”
  正是看準這一點,近年來,除了運費之外,各大船運公司開始增加各種名目的額外費用。由於我國煙花出口運輸大多采取FOB條款(即由國外買主付款),買主享有指定船運公司的權力,導致我國的煙花海運基本上被幾家海外大船運公司牢牢把持,國內的貨主和貨運代理在選擇貨運渠道上幾乎沒有發言權。同時,承接國內眾多煙花出口的貨運代理也只有上海華洋一家公司,這使眾多煙花企業在渠道選擇上面臨着國際、國內雙重壟斷。
  出口渠道受制於人,也使煙花産業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萬載縣煙花爆竹商會會長曾小剛説,“以前出口形勢好的時候,一直是華洋找我們做出口業務,現在是企業主求船務公司做業務,供求關係已經完全倒置。”
  雖然中國煙花産業總體規模巨大,但一盤散沙的現狀還是嚴重地制約了煙花産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看似紅火的煙花出口在宏觀政策調整和市場的變動中顯得十分脆弱。如今出現的出口危機,不過是多重矛盾積累後的一次總爆發。

尋找持續發展之路

  上栗花炮安檢局局長陳文生告訴記者,目前,上海港已經&&將在9月份重啟煙花出口,另外,寧波、廈門等其他港口也開始承擔一定的煙花出口業務。但是,由於艙位有限,缺乏危險品出口的管理經驗,這些港口能夠承擔的出口量依舊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盧鑫説,由於今年煙花出口受阻,海外煙花市場缺口劇增,許多大的銷售商開始依據合同向中國企業索賠,而中小銷售商則被迫提高了收購價格以保證供應。能否盡快解決“出海口”的問題直接關係到很多煙花企業的生死,也關係到中國煙花出口企業的誠信和國際形象。
  然而,即便解決了出海口,中國煙花行業脆弱的産業現狀依然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走到十字路口的中國煙花業更需要尋找的是一條升級、轉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這需要有關管理部門從宏觀層面上加以引導和調控。
  鄧慶茂説,雖然花炮産業是湘贛兩省四市縣支柱産業,但在全國來看經濟總量並不大,始終處於被忽視的地位。有關部門只關心煙花爆竹業的安全問題,又對安全性認識不清,簡單地視為洪水猛獸,稍有風吹草動,就“停之而後快”,缺乏科學的管理。“德國最著名的煙花企業能夠保證60年無一起安全事故,整個歐洲最主要的煙花進口港漢堡港也沒有發生過一起煙花産品的爆炸事件。煙花爆竹産業需要的是科學管理,而不是一刀切宣判死刑。”
  用關閉港口的辦法杜絕事故的管理方式,不僅讓中國煙花瞬間失去了出海口,更關鍵的是,它使整個産業長期處於走走停停、神經緊繃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煙花企業的資本積累、規模擴張和産業轉型。
  “煙花業不是只要硬體過關就能上馬的項目”盧鑫説,作為一種高危産業,煙花爆竹業對工人的熟練程度和企業的管理經驗有着很高的要求,國家在企業准入上必須嚴把關口。現在,煙花爆竹産業只在生産環節有國家標準,出口、運輸、港口存貯等很多方面沒有相應的標準和嚴謹科學的管理辦法,這些環節的完善對於煙花爆竹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有着至關重要作用。
  企業資質不一、産品質量參差、成本高企、利潤率低下、創品牌與新品研發力度不足……中國煙花産業面臨的困境,個別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很難通過自身努力得到改善。對此,政府和行業協會也應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通過制定相應的宏觀政策和行業規範,主動將産業向組織化、集團化、集約化方向引導,以集中資源,並通過實施標準、規範的管理,增強産品的國際競爭力和企業開拓市場的能力。

  相關稿件
美獨立日焰火表演煙花彈爆炸 2008-07-07
[公司透視]中國煙花産業亟待提升安全控制力 2008-03-21
中國煙花産業亟待提升安全控制力 2008-03-21
浙江市場驚現“有毒”煙花爆竹 2008-02-04
質檢總局:小作坊煙花爆竹質量問題多 200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