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調整市"生態新法則逆境求生
面對産業“隆冬”,中國紡織服裝企業不再坐等
    2008-07-09    本報記者:蘇曉洲    來源:經濟參考報

  日前,油價創新高促動人民幣再度升值。隨即,歐盟限制使用PFOS(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的指令開始正式實施。面對接踵而至的壓力,今年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日子,過得更艱難。
  記者近期走訪一些紡織服裝企業和職業經理人時發現,很多公司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並沒有一味採取傳統的“關、停、遷”對應,或者坐等海外市場發生變化、國家政策“救濟”,而是按照“調整市”新的生態法則,在逆境中謀求生存和發展。

“兩頭在外”的企業日子最難

  蔡力強在擁有中國馳名商標的湖南“忘不了”服飾有限公司任副總經理,在業界有25年的經營管理經驗。他説,最近一年多來,在人民幣快速升值過程中,很多以出口為主營業務的同行,利潤空間逐漸被蠶食,開始出現加速走向停産甚至倒閉的態勢。在這場大“洗牌”中,很多“兩頭在外”的出口紡織服裝企業,在總規模約1000多億美元的出口創匯業務變得越來越無利可圖之後,都希望轉為內銷。
  但與這種轉型不相適應的是,長期以來,“兩頭在外”的企業一直在為國外企業洋品牌做“貼牌”。驟然轉為內銷,連自己的品牌都沒有,很難參與國內市場競爭。無奈,一部分出口紡織服裝企業,臨時拿出一些品牌,在低檔服裝市場參與競爭。更多的企業,則寄希望於為國內知名品牌企業做“貼牌”。
  據記者了解,還有一些企業,年前位於沿海的廠房就已經人去樓空,工廠的大部分機器和員工都已經轉移到了湖南、湖北等省份。更有一些還考慮將生産企業遷至越南。相關企業家認為,雖然越南眼下正發生金融危機,但也許正是進入越南的機會。在很多沿海企業看來,只要能降低成本,生産線轉戰中國中西部或者越南,也是一種生存選擇。

有自主品牌的企業相對主動

  蔡力強説,有自主品牌的國內紡織服裝企業,日子好過一些。但如何“做自己”,也頗費思量。
  很多服裝企業説,在國內服裝市場,海外品牌經過大約30年苦心經營,已經基本佔據了國內服裝高端市場。中國自主馳名品牌企業,主要在中高端、中端兩個市場領域展開激烈競爭,誰也不敢松一口氣。雖然向過去那些“兩頭在外”的企業下訂單顯得比較輕鬆,但有自主品牌的企業發現,沿海紡織服裝業,所在地價格適宜的勞動力嚴重缺乏,需要反過頭來以每人數百元“介紹費”的代價要求內地企業幫忙招工。加上業界預期未來一個時期內,國內一些地方可能出現“電荒”,加上原材料和燃料價格普遍漲價,此時找人“貼牌”,交貨日期難以保證,相關企業還可能為利潤犧牲質量,很不保險。
  最近一年間,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不少曾經收到過海外一些品牌動輒近千萬美元規模的訂貨意向。但很多企業發現,如果接受這類訂單,企業的全部産能要開足馬力轉上幾個月。在此期間,苦心培育多年的自主品牌,要麼找人做“貼牌”,要麼就會從市面上消失很長時間。權衡利弊再三,很多企業開始學會婉拒這些“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咬緊牙關,認真地“做自己”。

“熊市”反促企業脫胎換骨

  蔡力強承認,與以往他所經歷過的市場調整相比,如今中國紡織業面臨着這個低潮期,顯得特別難熬。但漫漫“熊途”中,並不缺乏亮色。
  首先,目前在擁有大約8萬個規模化企業的中國服裝生産領域,做簡單重復低水平生産的企業,變得越來越少。從統計數據看,企業總數在減少、産量增幅在下降,但與之相伴的産值上升,説明産品附加值在提高。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湖南華升株洲雪松有限公司,在以160公支純苧麻織物打破由日本保持的世界紀錄後,近期又成功研製出300公支純苧麻織物。中國麻業協會苧麻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成雄偉説:“沒想到在紡織業最困難的時期,我們的企業將苧麻粗纖維織成了‘薄如蟬翼、滑如絲’的晚禮服面料,實現了有悠久歷史的中國苧麻紡織業夢寐以求的目標。”
  據記者了解,湖南華升株洲雪松有限公司開發的這種目前世界上最高支數的純苧麻織物,出口歐美市場的價格達到200元/米,是以往普通純苧麻布價格的20倍。  
  其次,在本輪中國紡織服裝業的變局中,一些牌子響、底子厚、現金流充裕的企業,正在積極地購買土地、興建廠房和改造技術裝備。在管理上,則四處蒐羅技術人才、上馬信息化管理決策系統、與高校合作組建新技術、新産品研發中心。雖然市場環境嚴峻,但中國很多品牌紡織服裝企業,開始能提早半年開發下半年的産品;提早4個月開産品訂貨會;按照訂單,提早3個月開始生産;産品,提早1個月上市;陽春三月,就開始發布今年秋冬流行趨勢,蒐集吸納經銷商和市場的意見,設計年度甚至跨年度生産規劃……
  此外,面對由供求關係、資本炒作等策動的人民幣升值和能源、原材料價格飆升所構成的強大市場壓力,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正在開動腦筋節能降耗。
  在湖南忘不了服飾有限公司等一些企業巨大的生産車間,利用天然井水製冷,不燒柴油,電能消耗很低的“水空調”正在出現。還有些企業,不斷改進生産工藝,目的是節約一些水蒸氣,少開幾&鍋爐。
  在“忘不了”,職工食堂有上千人用餐。他們每天將剩飯剩菜收集起來,自己養豬。豬糞則用來養魚、産沼氣,沼氣再供應食堂作為燃料,沼氣池産生的渣液用來種菜。
  “業內普遍預期,當前這個調整周期,至少在三年以上。”蔡力強説,“能挺過去的企業,會發生脫胎換骨的質變,脫穎而出一批真正的國際品牌。”

  相關稿件
零利潤危機蔓延長三角紡織業面臨生死考驗 2008-06-30
廣東中山:今年前五月輸美紡織品劇降五成 2008-06-25
第九屆"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在紐約舉行 2008-06-20
內外交困 東部紡織企業西移突破"生存困境" 2008-06-17
家用紡織品行業産銷“逆勢而上” 2008-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