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春旱不會大幅影響我國糧食産量
    2008-05-12    本報記者:王曉明 齊海山    來源:經濟參考報

  3月17日,河北省黃驊市西道安村組織村民抽取地表水澆灌受旱的小麥。今年河北省再次遇到嚴重春旱,目前,全省受旱耕地已達5000萬畝。傅新春 攝
  今年儘管東北地區遭遇嚴重春旱,讓供需日益偏緊的玉米、大豆品種市場形勢雪上加霜,給糧食産量蒙上陰影。但專家分析認為,儘管目前東北地區春旱尚未有緩解的趨勢,但這個地區連續多年的旱情已經讓農民在心理上和抗旱技術上有了準備,“大旱不過五月十三”,春播期間能夠“坐水種”、“出全苗”,如果後期水肥跟上,糧食的豐收依然可期。

遭遇嚴重春旱東北糧食預期蒙上陰影

  東北三省的糧食生産狀況如何,對國內外糧食市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2007年特大旱災的影響下,2008年的春耕備耕又遇到了嚴重的春旱,給今年的糧食生産預期蒙上了一層陰影。
  以吉林省為例,由於去年冬季降水少,中西部産糧區出現嚴重春旱跡象,估計全省春旱面積達2840萬畝,約佔全省耕地面積的1/3。吉林省氣候中心副主任劉玉英介紹説,去年秋季後期(10月和11月)吉林省降水少,致使冬季全省大部為幹封地。封凍前大部分地方土壤含水量少,影響了今年春季土壤的返漿水量。
  “去年10月1日至今,全省平均降水僅為39.5毫米,比常年同期少36%。中西部地區僅降水25.3毫米,比常年同期少41%,比去年同期少32%。”劉玉英説,去年冬季吉林省大部分土壤在11月中旬封凍,部分地方出現在上旬或下旬。根據全省22個農氣觀測站土壤封凍前的土壤濕度觀測資料,並同近17年的土壤封凍前土壤相對濕度平均值相比較,全省大部分地方0-20厘米土壤相對濕度低於多年平均值,在近17年中處於低墑的前一至七位。其中白城本站10厘米和20厘米土壤濕度分別為28%和30%,土壤乾旱嚴重。
  黑龍江省和遼寧省也同樣存在嚴峻的旱情,繼2007年發生嚴重夏伏連旱後,黑龍江省去冬今春降水仍嚴重不足,春旱形勢嚴峻。目前,全省69%的縣市耕層土壤偏旱,其中西部地區有10個縣市土壤相對濕度在50%以下。與上年同期相比,重旱的縣市增加5個,偏旱的縣市增加19個。黑龍江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統計,今年備春耕期間全省受旱耕地面積超過7000萬畝,其中水田渴水面積預計為500萬畝,佔全省水田計劃種植面積的14%。重旱區主要分佈在齊齊哈爾、大慶、哈爾濱、黑河及綏化西部,水田渴水重點是水庫灌區和江河引水灌區。遼寧省也同樣遭遇嚴重春旱,目前,全省受旱耕地1551萬畝。

東北糧食生産仍是“靠天吃飯”

  儘管東北三省多年來圍繞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所進行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總的來説三省糧食生産還不是很穩定,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抗災避災能力差,糧食生産依然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
  這些年來,儘管國家加大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但是由於投資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大型水庫、城市防洪等方面,真正攤到與農業生産直接相關的中小水庫、小流域治理、水利排灌設施等方面的資金並不多。以吉林省為例,這個省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135個中型灌區,迄今為止投資很少或者幾乎沒有投資。由於資金投入不足,加上歷史欠賬太多,農田水利設施改善並不明顯。黑龍江省部分幹部群眾認為,目前的農田水利設施還不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
  由於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糧食生産抗災避災能力差,只要遇到災害(旱災或澇災),産量就降下來,造成糧食産量年際間波動幅度大,表明東北三省的糧食生産依然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例如黑龍江省常年受旱面積達5500多萬畝,佔全省糧食作物面積的45%左右。西部地區耕地一遇到乾旱,每畝平均産量就要減産56公斤。吉林省5000多萬畝旱田耕地,其中僅有2000多萬畝具有抗旱能力,旱田節水灌溉面積僅佔總耕地面積的1/10左右,糧食生産極不穩定。
  吉林省水利專家分析認為,由於吉林糧食增産潛力較大,經過測算,水田灌區可以通過採取工程措施,恢復和增加灌溉效益,使水稻平均畝産從40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實灌面積從目前800多萬畝提高到設計灌溉面積1270多萬畝,可增加水稻産量近50億公斤。因此,加大對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建設的力度,意義重大。實踐證明乾旱地區農作物只要滿足灌溉用水需要,糧食就能高産。如果旱區50%的耕地能夠基本實現作物全程灌溉,平均畝産達到750公斤,還可增加糧食近50多億公斤。可見,農田灌溉設施對糧食增産的保障作用非常明顯。

糧食産量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一年一度的春旱對於東北地區的幹部群眾來説已經是家常便飯,多年來也積累了豐富的抗旱播种經驗,因此除擔心增加種糧成本外,對於春旱對糧食産量造成的影響並不十分擔心。
  “旱不旱,一瓢水”,“坐水種”已經成為東北地區多數農民的選擇,春耕可以採取搶墑整地等連續作業,實現了一次播好種、一次出全苗。“大旱不過五月十三”,隨着後期雨水的增加,田間管理如果能及時跟上,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苗期滯長等影響。因此春旱並不會減少2008年的産量預期,或者説對今年糧食生産影響有限。
  另外從品種的影響上看,春旱有可能産生造成玉米種植面積擴大的現象,抗旱能力不強的大豆以及沒有水源保障的部分水田將有可能被改為旱田,種植玉米。玉米是東北地區的鐵桿莊稼,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強,因此隨着今年春旱的發展及春播的臨近,將有可能促使部分農民選擇玉米抗旱品種,從而放棄其餘品種的種植。
  專家認為,儘管今年大豆價格較高,但天氣原因應該是農民考慮種植品種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後期春旱進一步發展,將有可能導致部分農民棄大豆種植玉米。其實,春旱和種植意向本身就存在着矛盾。由於大豆抗旱性比玉米要差,種植大豆在同樣的天氣條件下減産幅度要大於玉米,這樣即使大豆價格較高,但大豆種植利潤將依然達不到玉米種植利潤。
  從目前市場上看,“天氣”因素已經成為市場炒作的重要因素。業內人士認為,由於春旱對農作物整個生長周期影響有限,以及效益與抗災的博弈將導致農民種植意向發生細微變化。因此在春旱沒有急劇發展的前提下,2008年東北地區玉米種植面積增加將會是一個不爭事實;由於水稻的滯銷及價格下跌,2008年水稻種植面積將會出現減少趨勢。大豆種植面積將取決於當前的旱情發展,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將保持略增的態勢。在種植面積、需求變化趨勢不大的前提下,國家又嚴控糧食出口及工業用糧,預計2008年的我國糧食市場維持一個震蕩的趨勢,震蕩空間將比較狹窄。
  從長遠看,旱災一直是制約東北地區糧食生産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話説:“有錢就有水,有水就有糧”,隨着國家對農田基礎設施的不斷投入,預計在最近的五至七年內,東北地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將得到明顯改善,東北三省糧食生産將進一步穩固。

  相關稿件
糧食儲備制度仍需完善 提高産量要靠科技 2008-05-09
拉美15國首腦欲制定安全戰略應對糧食危機 2008-05-09
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我國糧食庫存真實充裕 2008-05-08
世界糧食危機根源是西方資本主義 2008-05-07
國家發改委:目前我國糧食供需總量基本平衡 200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