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一雪災重災村停電第31日見聞
渴望盡快光明 盼望更多幫助
    2008-02-19    劉偉 王勉 王軍偉    來源:經濟參考報

  儘管全國抗災救災重點工作已轉入災後重建階段,但在廣西桂北仍有不少山區處於電不通、水不暢、路難行等困境。這些重災村群眾的生産、生活如何?他們的所思所想是什麼?帶着這些問題,2月17日,記者一行走進了地處廣西北部的桂林市資源縣中峰鄉大源村。這個村從1月17日起因冰雪災害斷電,至今已31天了。

    沒有電,村民盼望更多的技術員進村架桿拉線,早日重現光明

  17日下午,記者前往大源村,路上便碰到了下雨,這對於尚未解除冰雪災害的當地群眾來説,不是一個利好消息。路邊、田頭、房頂和山上仍存有不少積雪,遠近山上不時可見被凍冰成片壓折的毛竹、松樹和杉樹。
  尚未走進村子就看到倒在路邊的電線桿,十幾個村民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正忙着豎立兩根電線桿。後來記者在村裏看到更多的電線桿倒在田裏、路邊,有的電線桿露出了水泥包裹着的被折斷的鋼筋。很多沒有倒下的電線桿也歪歪扭扭的。據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天貴介紹,全村一共倒了118根電線桿。
  “沒有了電,一切都沒有了,看不了電視,手機也無電可充,村裏五分之四的固定電話線也斷了。”胡天貴説,這些困難都能克服,最大的困難是缺電磨米困難。“災情發生後,政府給村裏配了一台柴油發電機,但滿足不了需求。最遠的居住在山上的村民磨一次米要踩着厚厚的積雪爬25里山路。”
  記者在一戶農家採訪時天已經暗了下來,藉&微弱的爐火一邊取暖,一邊記錄。
  “晚上點蠟燭嗎?”記者問。
  “天天點蠟燭太貴了,再説市場上也買不到。點煤油燈。”一位村民説。
  “點蠟燭不安全,全縣曾因此發生了幾起火災。後來縣政府統一組織購買了一批煤油燈,既經濟又安全。”隨行的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程正柏説。
  “現在我們最盼望的就是早點通電。今天是技術人員第一天到村裏架電線桿,一共架起五根。”胡天貴擔心正月十五一過,大量村民外出打工,架桿的勞動力就不夠了。“今天來了10個技術人員,最好再多來一些。”
  據胡天貴介紹,架設電線桿,電力部門負責提供電線桿和技術指導,村民除了投入勞動力外,還要負責短途運輸費用。“從鄉里拉到村,平均每根電線桿大約運輸費用是40元。希望政府或有關方面幫助災民解決這部分費用。”

  背景:大源村的這段線路屬於廣西水利電業集團公司所有,這家公司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利廳。災情發生後,按照中央和自治區的部署,水利廳從全自治區水利電業系統調集了大批精兵強將奔赴桂北災區投入搶險救災工作,目前水利廳及水利電業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仍在一線指揮救災工作,以確保2月29日前通電。

    生産、生活損失慘重,災後重建盼望盡快得到政府幫助

  走進村民王在新家,他91歲的母親正坐在灶&旁邊的火盆邊烤火。這在缺電寒冷的桂北山區農村幾乎是惟一的取暖方式了。
  提起村裏的損失,村民們七嘴八舌: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栽種毛竹、松樹和杉樹。這次災害全村百分之百的農戶受災,百分之百的松樹、杉樹被折斷,85%的毛竹被折斷。全村還凍死了九頭牛,其中小牛七頭、大牛兩頭,還有50多只羊,很多家凍死了雞鴨。村裏還有六間房屋被折斷的電線桿壓倒。
  此外,村裏有三家竹製品廠、一個養豬場和一家酒廠的廠房被冰雪壓垮,至今只有酒廠恢復了生産。去年剛修建的柏油路也被凍壞了,路面很松,原來壓在一起的小石塊都散開了。
  “現在全村還有2/3的地方沒有通路,特別是飲用水源也因冰凍災害被破壞了。”
  胡天貴説,自來水的蓄水池被凍裂了,不能蓄水了,多處輸水管爆裂了。全村1800多人有1000多人使用自來水,現在每天只能用殘留的輸水管定時接點水。
  “全村人賴以生存的生産支柱毀掉了。現在村民面對外出打工的心態非常矛盾:出去吧,災後重建缺人;不出去吧,手裏沒錢,情況可能更差。大量的勞動力肯定還會出去打工,眼下,村民開展災後重建、生産自救的積極性很高,也有信心。我們盼望各級政府在財力、物力和人力上給予更多的幫助和支持。”胡天貴説。

  背景:記者在村裏採訪時,不少村民對當地縣、鄉、村幹部在抗擊冰雪災害中的行為&&肯定。他們説,災情最大,黨委、政府對災民幫助的力度也最大。災情發生後,許多縣、鄉、村幹部鞋上綁着稻草,踏着冰雪步行七八個小時,給群眾背去大米、棉衣、棉被。據資源縣委書記唐厚軍和縣長黃永躍介紹,目前縣委、縣政府已拿出一套開展災後重建的方案,將採取務實的政策和措施,安排大量的黨政幹部、技術人員進村入戶,既要幫助受災群眾解決生活難題,又要幫助受災群眾找到新的增收渠道。

  相關稿件
南方雪災考驗保險業危機處理 2008-02-18
雪災不會重創中國經濟 2008-02-18
雪災拷問房地産商的慈善心 2008-02-18
對罕見雪災 氣象預報準了嗎? 2008-02-18
安徽電網因雪災受損的線路已全面恢復供電 2008-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