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産量大、商品糧比重大,我國糧食主産區在發展糧食加工業過程中具有巨大的原料資源優勢。因此,近年來吉林、河南等糧食主産省份加工項目紛紛上馬。但是,這些地方均不同程度出現了産能相對過剩、低水平重復建設兩大難題。國家目前已對産區新項目上馬進行嚴格控制,對已經上馬的加工初級産品的小企業將通過市場競爭使其自行淘汰,從而逐步將産區糧食加工業發展引入正軌。
 |
|
(本報資料照片) 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 資源優勢推動産區加工業“提速”
出於地區利益考慮,糧食主産區近年來紛紛大力發展糧食加工項目,減少原糧外調量,力爭把更多利益留在産區,糧食加工業甚至逐步形成了産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新支柱。 吉林省位於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上,玉米人均佔有量、商品量、出口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省長助理、省發改委主任王祖繼介紹説,目前吉林省玉米加工企業已發展到500多家,産品加工品種達到200多種。玉米加工業總産值和利潤已分別佔全省食品工業40%和63%,以玉米為主的糧食加工業成為吉林經濟發展繼汽車、化工後又一支柱産業,吉林工業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吉林省農委主任王守臣詳細分析了當前産區更適合搞糧食加工業的三個原因:從國際發展趨勢看,農産品加工業的重心正在向原料産區集中。據美國農業部今年3月份公布的數據,2001年以來,美國、中國、巴西等玉米生産大國國內消費玉米的數量連年增加,而日本、韓國等玉米進口大國國內消費玉米的數量沒有增加,甚至出現下降。特別是美國、巴西已經直接把乙醇廠建在了玉米産區。 從區域經濟構成看,銷區的糧食加工業佔本區域經濟總量的比重很小,而在産區這個比重卻很大。吉林省去年農産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已經達到1260億元,與汽車、石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如果糧食加工業遇到大的波動,不僅會影響農民收入,還會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從加工能力看,近年來糧食加工業不僅在主産區發展速度加快,在銷區的發展速度也很快,與本地區糧食産量比較加工能力嚴重過剩,而從吉林省實際加工能力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按照吉林省的規劃,到2010年全省糧食産量計劃達到300億公斤,糧食加工量控制在175億公斤左右,除去農民自留糧食60億公斤,仍可向國家提供65億公斤糧食。同時還可通過加工轉化向國家提供50億公斤大米、雜糧雜豆等成品糧,可滿足市場多方面需求,此外還可提供大量的畜産品和飼料。 “我國目前的糧食加工格局正在發生戰略性調整,山東、安徽、河北、廣東等省份糧食加工的主要産品是澱粉、飼料,屬初加工産品,附加值很低。”吉林省農委副主任袁甲業介紹説,而吉林玉米加工主要産品是食品、飼料、變性澱粉、賴氨酸和化工醇,幾家大型酒精加工企業正在開發下游産品,如利用乙醇的副産品生産玉米油、高蛋白飼料等。這些産品的開發,不僅提高了玉米加工的附加值,而且提高了玉米的利用率,實現了玉米的深度開發。尤其是長春大成公司研發的化工醇生産技術,在世界上都處於領先水平,目前美國的一些大型玉米加工企業正在積極爭取與大成公司合作,如果這樣的項目在國內得不到快速發展,很可能流失到國外。
惡性競爭導致攤子越鋪越“大”而不“精”
由於前期對産區糧食加工項目上馬缺乏相應監管,加之産區自身的原料資源優勢以及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契機,産區大小糧食加工項目紛紛上馬,到目前産能已經相對過剩,而且都不同程度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攤子鋪得很大,可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卻沒幾家。 “糧食主産區發展糧食加工業,從方向上看確實符合當今糧食加工業發展的大趨勢,世界範圍內糧食加工業也正逐步向原料産地轉移。”河南省糧食行業協會麵粉專業委員會會長馬西國説,但在市場利益驅動下,産區加工企業紛紛上馬導致産能相對過剩,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資源浪費等問題已經不同程度顯現。 馬西國介紹説,前些年國家實行托市收購政策前,河南省小麥的價格很便宜,原料成本低,那段時間河南省糧食加工企業發展很快,加工能力迅速提升,但多數都是一些規模小、産業鏈條短、生産初加工産品的企業。據他介紹,河南的麵粉企業絕大部分都是私營企業或股份制企業,國有企業幾乎沒有,已經形成一個過度競爭行業。 “私營小企業看到效益就上,風險一來就垮。”馬西國説,河南的民營糧食加工企業將近1000家,市場化程度很高。由於小企業缺乏對市場宏觀形勢的掌握,在市場近乎飽和的情況下盲目上馬,政府很難在宏觀上進行掌控,確實存在一些重復建設導致的資源浪費。據他介紹,河南每年的麵粉加工量應該在115億至140億公斤左右,但目前連100億公斤都達不到,産能嚴重過剩。 吉林省在發展玉米加工業過程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同樣的問題。來自吉林省農業委員會統計數字顯示,2006年吉林糧食加工能力已經達到175億公斤,包括口糧、飼料加工在內的實際加工量為130億公斤,達産率為74.3%。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於德運説,整體來看,吉林省玉米加工産品精深加工的程度低,增值幅度小,加工規模小,市場競爭力不強,雖然初步形成了以長春大成公司、公主嶺黃龍食品工業公司、吉糧賽力事達、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玉米加工龍頭型企業群,但數量仍然偏少,多數還是市場競爭力不強的中小型企業。 於德運介紹説,吉林省玉米加工項目布局過於集中,重復建設現象比較嚴重。玉米加工業涉及到很多部門,而設置卻按行政區劃和部門進行布局和管理,造成了區域間産業結構趨同、産品品質雷同,在相同水平線上相互重復。他舉例説,比如吉糧集團和中糧集團兩個深加工企業間只相距30公里,松原的賽力事達和吉安生化兩個企業只相距30米。他分析説,由於項目集中和重復建設,必然導致企業爭原料、爭市場,造成企業經濟效益下滑。
政策控制、市場引導助産區加工業步入“正軌”
對於糧食主産區糧食加工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關專家分析説,當前國家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採取了相應措施控制主産區糧食加工業發展速度,對産區新上項目進行嚴格把關;對於已經上馬的項目,最終將通過市場競爭手段不斷實現優勝劣汰,雙管齊下引導産區糧食加工業發展步入正軌。 對於糧食加工業的發展,産區省份的共同方針就是集中力量把大企業做優做強,在精深加工、高新技術上做文章,集中扶持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大企業。吉林省農委主任王守臣説,糧食加工業不能盲目發展,不能齊頭並進大幫哄,吉林打算通過市場規律發揮作用。他説:“這段時間以來,玉米市場價格不斷上漲,企業生産成本增加,一些規模小、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小企業已經遭到淘汰,産業格局會不斷優化調整。” 對於今後的發展,於德運建議,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糧食加工産業發展的宏觀調控,提升産業的整體水平,建議國家抓緊建立糧食影響評價制度,對加工項目消耗糧食、佔用土地情況進行評審,制定合理的糧食加工生産政策;可以通過取消補貼、限制市場銷路等方法限制生物質能源企業發展,同時制定嚴格的行業准入門檻,努力發展具有市場前瞻性的高科技産品,淘汰虧損嚴重的小企業,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産業雷同。 按照“大規模、高水平、長鏈節、外向型”的目標,培育、扶持一批具有競爭優勢、帶動力強的集團性加工企業。於德運説,産區應着重培養這樣一批重點骨幹企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産品,逐步形成産業集群優勢,提高企業規模化生産經營水平。所以對於産區的一些有競爭力的大項目,建議國家繼續給予支持,實行“有保有壓”的政策,不僅符合産區開展糧食加工業的實際情況,也有助於推動産區糧食加工産業布局的優化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