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鋼集團與澳方2005年開始合資的恰那鐵礦(西澳大利亞州)。(本報資料照片) | 未來我國將面臨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的雙重壓力,石油、富鐵、銅等短缺資源的進口依存度將進一步加大。目前國內一些礦企已開展“走出去”戰略,然而面對開發海外資源的各類風險,困難重重,勢單力薄。在政策上,我國資源戰略與西方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國內礦企開發海外資源亟須國家政策支持。
礦産資源安全已危及我國經濟發展
礦業資源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我國目前的消費結構中,一次能源産量的90%以上、工業原料的80%以上來自於礦業資源。我國已發現的礦産達171種,其中有探明儲量的礦産157種,礦産地兩萬多處,已探明的礦産資源總量約佔世界的12%,居美國與俄羅斯之後,列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礦産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 然而,由於我國的人口基數大,礦産資源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位居世界第53位;部分用量大的支柱性礦産資源,譬如鐵、錳、鋁、銅等礦産,貧礦和難選礦多,開發利用難度大,利用成本高,缺乏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一些重要的大宗礦産,如石油、天然氣、富鐵礦、富錳礦、鉻鐵礦、氧化鋁、黃金、白銀、銅等,國內資源明顯不足,需要進口。到2020年至2030年,國內大宗礦産,除煤炭外,絕大部分需要國外資源作補充。我國已成為這些礦産的重要進口大國。 由於我國尚未建立充分可靠的戰略礦産儲備,缺乏短期應急應變能力,海外市場的波動直接威脅着我國礦産資源的安全。另外,跨國公司通過市場爭奪全球礦産資源,國際貿易環境惡化使得我國資源安全面臨更多的壓力:鐵礦石巨頭聯合抬高價格,國內鋼鐵企業苦不堪言;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我國汽車、化工等諸多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原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趙鵬大認為,我國企業應加快“走出去”步伐,到國外進行礦産資源的風險勘探和開發。因為,礦産資源是有賴於全球配置和市場配置的經濟資源,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資源全球化戰略已成為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關注並實施的重大課題。
國內礦企海外開拓市場“單打獨鬥”
目前我國走出去勘查開發利用國外資源尚處於艱難的起步階段。一些企業根據中央提出的“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方針,在一些國家進行過礦産資源勘查開發活動以及洽談和尋找礦業項目活動,但目前而言,步伐緩慢。進入海外礦産資源市場,面臨多種風險,我國礦山企業海外開拓市場更多地是在單打獨鬥,顯得勢單力薄。 由國有資産相對控股的西部礦業,是我國西部地區最大的礦山企業之一,去年其在朝鮮、蒙古兩國的有色礦産開發項目,均告流産。參與投資談判的一位西部礦業副總裁説,這兩個項目開發前景看好,已經過多次考察談判甚至簽了協議,但最終由於對方的各種原因,使我們不得不退出投資。該公司還在中亞、非洲取得了幾個大型礦權,但由於當地資金、技術及人才等方面的原因,項目進展也比較緩慢。國家的參與、推動與支持對企業在海外進行資源開發十分重要,企業受益的最終結果是國家受益。在政策上,我國資源戰略與西方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相比之下,西方發達國家則通過國家政策支持建立了較完善的服務系統。他們大多以跨國公司為載體,實現礦業企業的跨國經營,加緊實施全球資源戰略,控制了大部分優質資源。比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資源豐富國家,跨國公司擁有豐富的礦産勘查開發技術和管理經驗,雄厚的資金實力,海外礦業開發取得很大成功的同時也加強了本國資源在世界上的壟斷地位。 美國的外交重心,就是要確保其所謂的“全球利益”,即確保其在全球的資源安全、穩定供應與産品市場份額。其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大量購買使用全球廉價資源,二是通過經援、投資控制他國戰略資源。三是建立戰略資源的儲備制度。 日本、德國和韓國鼓勵境外礦産勘查開發的政策。例如,日本的海外礦産勘查補貼計劃、聯邦德國的境外礦産勘查鼓勵計劃,以及韓國的對外資源開發事業法,都詳細規定了對什麼樣的項目實行多大比例的補貼,還有海外勘查開發基金的來源、使用方式都有詳盡的規定。
企業開發海外資源需要政府助力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毛小兵説,西方國家的許多政策可提供國際上的經驗。國內礦企開發海外資源需要國家進行戰略性扶持,其目標應是建立一批我國資源短缺的國外礦産品生産基地和資源儲備基地,改變目前我國礦産品進口基本上單一從國際市場上購買的局面。完成這一目標需要國家打造一批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的跨國礦業企業,幫助它們參與國際競爭,並取得一席之地。 趙鵬大説,礦産資源的海外勘查與開發需要政府搭&,企業唱戲,沒有政府幫忙、協調,給予政策,企業寸步難行。 專家建議,國家應積極為企業創造條件,選擇去國外勘查與開發的礦種,重點予以支持;進入海外礦産資源市場,將面臨各種風險,政治風險、資源風險、競爭風險等都可能發生,因此,國家應建立海外資源勘查基金,由國家承擔前期探礦風險,減少企業風險;優先支持從事海外礦産資源勘查與開發的企業在國內外上市融資,打造更多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的國內巨型礦企;制定鼓勵“走出去”的相關優惠政策,在審批、稅收、關稅、&&境管理等方面建設更為快捷的“綠色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