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科學院植物所野外調查隊隊長王忠濤等專家在白果林場觀察植物並採集標本。王金濤
攝 | 一個物種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一個基因可以影響一個民族的興旺衰敗
對於植物,除了提供氧氣和綠化環境,許多人或許還不知道,它的重要作用遠不止此。 一個物種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一個基因可以影響一個民族的興旺衰敗。袁隆平把野生稻基因用於雜交稻育種後,水稻産量大幅提高,我國以佔世界不到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野生稻功不可沒。目前我國生産的一些新藥,都得益於新種群的發現。比如,有一種名為恩必普的治療腦中風的國家一級新藥,其主要成份就來自野生芹菜籽。 位於長江上游的三峽地區是我國亞熱帶植物富集地,被稱作“古老植物避難所”和“植物區係交匯地”,是世界公認的物種起源地之一和全球“基因寶庫”,但我國科學界對其植物種類卻一直缺乏深入調查。最近,在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的委託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全面啟動三峽庫區最大規模植物調查,以揭開這座“基因寶庫”的神秘面紗,並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全面保護三峽珍稀植物。
三峽最大規模植物調查在神農架西坡啟動
藍天,白雲,茂密的天然森林,潺潺的山澗溪水,空靈的鳥唱蟲鳴,純凈的清風綠草……這裡就是位於三峽庫區的重慶市巫溪縣白果林場。 神農架,以“神農嘗百草”和野人傳説而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游人。位於神農架西坡的白果林場,卻因交通不便和大山阻隔而人跡罕至,成為植被繁盛、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人間仙境。 從巫溪縣城到白果林場只有60公里路程,因山路崎嶇,絕壁不斷,乘車卻需要三個多小時。一路走來,儘管碎石路異常顛簸,但兩邊的綠色沁人心脾,許多叫不出名字的樹木和花草美不勝收。 9月15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九名專家踏着潺潺的溪水,抵達神農架西坡——重慶市巫溪縣白果林場。這標誌着中國三峽地區最大規模的植物調查工作正式啟動,拉開了全面保護三峽植物的序幕。 “這次調查肯定會有新的發現。”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植物標本館館長李良千説,前些年,中科院植物所曾對神農架的植物種類搞過全面調查,發現了不少新物種。由於西坡與東坡緯度和經度有差異,相信此次調查也會有令人驚喜的發現。 “現在正值秋季,是植物的産果期,也是開展野外調查並採集植物標本的黃金季節。明年春季是植物開花季節,我們將再到這裡採集標本。”中科院植物所野外調查隊隊長王忠濤説。 據李良千介紹,野外調查人員共分為三個組,第一組調查範圍包括萬州、巫山、巫溪、奉節等10個區縣在內的三峽重慶庫區核心區,第二組調查範圍包括巴東縣、興山縣、秭歸縣和宜昌市在內的三峽湖北庫區,第三組調查範圍包括重慶市北碚區、渝北區、江北區、渝中區、南岸區、江津市等重慶“一小時經濟圈”內的11個區、市。此次調查將以包括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三大類群在內的高等植物為調查和收集對象,並採集和製作蠟葉標本,之後請專家鑒定,並在鑒定基礎上編寫三峽庫區植物目錄。 根據國務院三峽辦對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的委託合同,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將對三峽庫區25個縣、市、區的植物種類進行全面調查,計劃在三年內採集植物標本28000份。此次調查先期投入啟動資金200萬元,總負責人為中科院植物所兩位著名植物學家李振宇和李良千,將有60多名中國最好的科研人員參與調查研究,總顧問為王文采、洪德元兩位中科院院士和蘭科植物學家陳心啟以及植物分類學家金義興。 李良千説,此次調查是中國三峽地區有史以來規格最高、範圍最大、最全面的植物調查,將為制訂三峽植物“保護表”提供權威參考,也有助於保護三峽地區的物種群落和生態環境。
三峽“基因寶庫”亟待摸清“家底”
據中國科學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員李振宇介紹,三峽庫區有古老的自然和人文歷史,由於沒有直接受到第四紀大陸冰川的破壞,除在植物區繫上和植被類型上顯示其豐富性和多樣性之外,還保存着許多珍稀和特有的屬種,成為我國三個特有植物分佈中心區之一。 據初步查明,目前三峽庫區有4500種植物納入我國保護管理範圍內,是我國亞熱帶生物多樣性的富集地區,是我國植物資源戰略基地。長江三峽工程蓄水後,受淹沒影響的庫區陸生植物有500余種。在庫區淹沒線下和移民遷建區內,需要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總共有290余種,其中疏花水柏枝、中華蚊母樹、川鄂新樟等50多種珍稀植物為三峽庫區所特有,還有大量的名木古樹。 然而,科學家認為,三峽庫區的植物和珍稀植物絕不止目前知道的這些。李振宇告訴記者,由於三峽庫區地形環境複雜,1868年以來發現的特有植物中不少只有模式標本記載,植物學界實際上並不清楚其具體現狀。另外,三峽庫區不斷有新物種被發現。所以,庫區三期淹沒帶和移民區域的植物和瀕危珍稀植物分佈情況亟須做詳細的補充調查。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學家洪德元説,對一個國家來講,植物資源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物種一旦滅絕,人類就失去了一種獨特的基因庫,失去了利用它的可能。因此,保護三峽珍稀植物刻不容緩,而要做到實實在在的保護,必須先摸清三峽庫區植物大家庭的“家底”。
拯救瀕危物種從全面調查開始
44歲的向秀髮被國內植物學家稱作“植物狂人”。1998年,因做水産生意而致富的他路過重慶巫山縣時,發現三峽庫區淹沒帶上一棵古老的黃桷樹被攔腰砍斷,感到非常痛惜。後來他去北京出差時,在中國科學院植物所找到李振宇,請教如何保護三峽庫區植物。當時李振宇正好也在呼籲保護庫區珍稀植物,兩人一拍即合。此後,向秀髮多方奔走呼籲,在重慶萬州區創建了公益性的三峽珍稀植物園,目前已保護庫區珍稀植物165種、24000株、古樹名木380株、蘭科植物4000多株。 三峽植物保護一直是受人關注的熱點。三峽工程實施以來,我國政府非常重視三峽庫區淹沒帶植物保護問題,並投入財政資金保護三峽珍稀植物。國務院三峽辦積極支持科學界開展“疏花水柏枝、荷葉鐵線蕨、川明參保護搶救科研課題”,國家林業局也投入313萬元在三峽珍稀植物園實施三峽庫區瀕危植物保護工程項目。為搶救三峽珍稀植物,重慶市和湖北省的科研機構以及重慶市三峽珍稀植物園都曾在三峽庫區調查並搶救過珍稀植物。 早在2005年,中科院士洪德元、王文采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金鑒明等六位中國最權威的植物學家就聯名呼籲進一步保護三峽珍稀植物,得到了中央和重慶市政府、湖北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三峽植物保護從而成為三峽工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 但科學界認為,三峽珍稀植物仍需進一步保護,首先要摸清其“家底”。李良千告訴記者,雖然三峽庫區以前也搞過植物調查,但調查範圍只局限於庫區中的少數地區和淹沒帶,而且採集標本的規模小,採集密度和內容難以反映庫區高等植物的基本分佈格局及現狀,尤其是苔蘚植物作為高等植物的一大門類,至今在三峽庫區仍處於研究的空白狀態。因此,三峽庫區還需要對植物分佈情況做詳細的補充調查,搶救保護基地的方案還需細化,一大批瀕危珍稀植物和古樹名木需要遷地保護,已遷地保護的珍稀植物和古樹名木還需要進行管護和科學研究,保護基地需要一定的管理和基礎設施配套。在這種背景下,國務院三峽辦今年正式啟動三峽庫區植物調查項目。 李良千説,毫無疑問,此次調查肯定會發現新的植物種群,只是數量多少難以確定。而新種群的發現,無疑會豐富中國植物資源,促進醫學、基因學等學科的發展,並促進各界進一步保護三峽植物。 長期研究三峽植物的中科院客座教授、重慶市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正宇認為,此次三峽庫區植物全面調查意義重大,不僅是保護和維持三峽庫區植物種群基因的重要工程,更是保護和改善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對國家和子孫後代負責的一項綠色環保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