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怎麼像喝了興奮劑
衡陽縣土地競拍創“天價”引起熱議
    2007-08-08    本報記者:蘇海萍 譚劍    來源:經濟參考報

  “68畝土地拍出了5540萬元的天價!”——2007年6月,一樁普通的土地競拍讓平靜的湖南省衡陽縣城西渡鎮沸騰起來。不少市民在驚訝之餘,紛紛&&懷疑,“比衡陽市的地價還高?開發商還有利潤嗎?”
  事實上,“天價”競拍早已不是發達地區和沿海城市的“專利”。2007年3月,安徽臨泉縣1.02畝地拍出了655萬元,是省城合肥最高地價的兩倍。2007年7月,陜西延安寶塔區5.04畝土地創下了畝平1030萬元的“天價”。
  那麼,在這些三線甚至四線小縣城屢屢創出“天價”的背後,究竟是房地産商在“發燒”,還是另有隱情?“天價”土地會不會加重消費者的負擔?看不懂的土地市場表現,讓人疑惑多多。

“開發商就像喝了興奮劑”

  2007年6月17日,衡陽縣國土資源局決定掛牌出讓衡陽華嶽動力機械總廠(原衡陽柴油機廠)共約68畝國有土地使用權及其他相關國有資産,土地規劃用途為商業和居住。考慮到職工安置成本,國土局將掛牌起價定為2080萬元。“我們估計能拍到3500萬就頂到天了。”負責柴機廠改制工作的衡陽縣縣長助理胡隆友説。
  然而,在掛牌之後的11天內,情況的發展令胡隆友大跌眼鏡。參與競買的10家房地産企業競價不斷刷新,衡陽縣國土資源局不得不決定於6月28日轉入現場競拍。
  “如果説掛牌後競標者的出價還算理性的話,到了現場競拍時,大家‘就像喝了興奮劑一樣’”競相抬價。”
  據胡隆友介紹,開拍後在短短時間內,這塊土地價格就已衝到了4000多萬元。這時,主持拍賣的衡陽縣國土局局長有些急了,他不斷提醒競拍者“保持冷靜”。然而,在不斷上升的數字刺激下,競拍者的熱情仍舊一浪高過一浪。最後,來自湖南鴻麒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的一位股東,從同伴手中搶過牌子高高舉起——“5540萬元!”隨着槌音下落,這樁衡陽縣歷史上最高的土地出讓終於塵埃落定。
  “這個價格肯定是有些高了。”胡隆友告訴記者,目前衡陽縣城人口不過10萬,最黃金地段的土地價格也只有約40萬元/畝,住宅樓均價為800元至1000元。鋻於衡陽縣城的實際,此次拍出的價格在當地可謂是不折不扣的“天價”了。

“只要拿到地就等於贏了一半”

  小縣城的“天價”競拍之後余波未了。按照衡陽縣國土局規定,競價中標企業必須中標後的五個工作日內將餘款付齊,而此次以5540萬元競拍成功的湖南鴻麒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在成交後並沒有在規定時間內付齊剩餘款項,原因很簡單:沒錢!
  據記者調查了解,此次參與競標的企業大多是由一些小股東臨時拼湊起來的。“每家企業背後至少有10個股東。”胡隆友告訴記者,這些小股東大多是近幾年搞小房産開發賺了一點錢,本身並沒有多大的資本實力。為了湊足本錢參與競標,有的公司的一些股東甚至到了“砸鍋賣鐵”的地步。“當得知不能如期到款競標保證金將被沒收時,鴻麒公司一位股東當場心肌梗塞發作。”胡隆友搖着頭告訴記者。
  那麼,如此實力不足的公司為何敢鋌而走險開出天價?一些業內人士的分析或許有其道理。
  據了解,此次出讓的土地分為兩塊,均處於衡陽縣黃金地段,與繁華商業街相鄰,規劃發展潛力巨大。一位曾從事過房地産經營的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衡陽縣目前繁華地段的門面房價格8000元至10000元/平方米推算,該地段建成後每平方米至少可賣5000元。如果開發兩層,僅門面房的收入就有一億多元進賬。只要策劃、營銷到位,三年內獲利至少5000萬元。
  “實際上,按照目前房地産市場狀況,只要拿到了地就等於成功了一半。”這位開發商告訴記者,隨着國家對房地産市場宏觀調控力度加大,土地資源的緊缺性將越來越突出,而目前不斷上漲的房價無疑使手中有地的開發商更大的利潤預期,“這就是天價競標屢見不鮮的根本原因。”

“森林法則”與“惡性循環”

  對於衡陽縣城“天價”競拍,最着急的還是縣城的普通居民。在衡陽機關工作的孫先生告訴記者,近三年來衡陽縣的房價幾乎翻了一翻。不久前,縣城的房地産開發商們又聯合在一起,將縣城電梯房的價格從1260元每平方米提高到了1360元每平方米。“這次拍出天價土地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説絕不是一個好消息,縣城的房價肯定會隨之水漲船高。”孫先生滿臉無奈。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肖毅敏認為,儘管衡陽縣拍出“天價地”有開發商衝動的因素,但當前土地價格越來越高則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這主要是地價和房價相互影響的結果。肖毅敏説,近幾年大幅上漲的房價和國家對土地的宏觀調控,一方面刺激了地價的上漲。另一方面,地價成本的提高,又造成了房價的節節攀升。
  記者採訪中,一些房地産開發商認為,屢屢出現的“天價”競拍其實正凸顯出當前房地産市場的“森林法則”——越是資本雄厚的開發商越能拿到日益稀缺的土地資源;而大量的普通開發商只能望洋興嘆。而“森林法則”導致的最終結果是房地産市場被少數“寡頭”所壟斷。
  “一線城市的土地資源已幾乎被實力雄厚的大集團瓜分殆盡,在二線三線城市複製這種掠地模式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長沙市房地産商張先生説。
  一些專家認為,面對房地産市場的“森林法則”,在由政府、房地産開發商和消費者組成的“生態鏈”中。處於鏈條最末端的消費者其實是最無辜也最弱勢的。通過“天價”競拍,政府收穫的是真金白銀,房地産商獲得的是緊缺資源;而普通消費者除了坐等房價上漲之外別無他法。“地價上了天,房價上漲還會遠嗎?”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