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工量具行業的排頭兵企業——哈爾濱量具刃具集團(下稱哈量),在改制過程中,頂着“靚女先嫁”和“一賣了之”的熱潮,反其道而行之,跨國並購了國際同類知名企業——德國凱獅公司,成功躍上了國際工量具行業大舞&。有關人士認為,國企改制不是只有“賣”一條路可走,哈量通過跨國並購趟出企業發展之路,值得深思。
國企改制不只有“賣”一條路
哈量前身哈爾濱量具刃具廠,是我國“一五”時期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工程中惟一製造工量具産品的大型國有企業,上世紀90年代後期曾受到體制、機制等問題困擾,累計虧損6700萬元,拖欠員工八個月工資。 2003年,哈量成立集團後,新領導班子面對當時“靚女先嫁”和“一賣了之”的國企改制重組熱潮和主動找上門要求對其收購的買主曾猶豫過。董事長魏華亮説,他們不甘心被收購,哈量幾十年來都是國內同行業老大,只是由於産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而無法實現跨越式發展,對哈量來説最好的出路是國際合作,為本地産品尋找國際市場的“出海口”。 2004年底哈量得到一條重要信息:世界工量具行業知名企業——德國凱獅(KELCH)公司進入破産保護程序,正在世界範圍內尋求並購者。哈量組隊對其考察後認為:凱獅現有技術居於世界領先水平,其主導産品恰恰符合哈量發展方向。面對天賜良機,哈量毅然做出並購凱獅的決定。如今,哈量已完成了作為子公司的凱獅和母企的資源整合及産品的國際化改造。預計未來三年,出口創匯額將增長至1000萬美元。 此次並購的高級顧問、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梁訓瑄認為,現在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領導,一談到企業改制就習慣“賣”,但簡單的“一賣了之”,看似有速度、有數量、有政績,實際上往往把國企的精華賣掉了,使得我國多年積累的特有優勢被外國同行業競爭對手輕易拿走,這對於我國民族工業來説是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
跨國並購不是盲目收“洋垃圾”
為避免買回一堆“洋垃圾”,哈量並購凱獅前進行了深入的考察了解,進一步確認:作為國際工量具業的知名企業,凱獅公司的核心技術、生産研發能力及品牌價值都位於世界前列,更為重要的是,它是專門從事高端數控工具系統刀柄及刀具預調儀研發製造的企業,其産品結構正是哈量所缺少的,産量也是哈量的三倍。凱獅只是因市場定向和經營決策上失誤而出現虧損,並非別的大問題,但按照本國法律不得不進入破産保護階段。 充分的考察和論證換來了成功的並購。專業人士認為,哈量如果在國內興建一個和凱獅同等水平、同等生産能力的企業需要投資一億元人民幣以上,而且需要若干年才能完成;而今他們在政府財政支持下用900多萬歐元整體將其並購後,不僅擁有了凱獅的品牌、銷售網絡和産品開發的技術、人才隊伍和國際一流水平的加工、計量裝備,而且得到了一個進軍國際市場的“橋頭堡”,實現了企業夢寐以求的國際化改造。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焦方義教授認為,跨國並購絕不能憑心血來潮趕時髦,被並購方必須具備以下幾點才行:一是技術一定是先進的;二是品牌知名度高,銷售網絡暢通且為我所需;三是具備實際開發的潛能,即並購後我方可以掌握其核心技術進一步開發和産業化。否則極易購回一堆“洋垃圾”。 參與哈量並購的有關人士普遍認為,哈量成功並購之路提供給我們兩點啟示:一、掌握情況要足。實行跨國並購前,必須充分了解對方企業的真實情況,尤其是深層次的核心資料,同時必須掌握並購可能帶來的風險;二、並購辦事效率要高。我國企業對國際運作方式普遍不了解,往往在並購前才開始學習相關規定和運作程序,結果沒來得及出手就被他國競爭對手佔先。哈量組建了一支非常熟悉和了解跨國並購的國際專業團隊運作並購事宜,效率極高,這成為戰勝三個他國競爭對手的關鍵。
“跨國並購”是一種可取方式
據記者了解,哈量並購凱獅完全依照國際相關法律進行,他們聘請了國內外有較高資質和豐富經驗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和專家組成了顧問團,對凱獅的資産、負債等情況進行了真實的調查和評估,並購後對凱獅實施裁員和福利制度增減也都按照德國當地法律執行。 魏華亮説,對凱獅的管理,哈量採取了“本地化”的運營模式,即由德方經理全權負責生産經營工作,中方經理只負責財務監督。德方經理每週將工作報告傳給哈量總部,哈量則利用網絡視頻形式,向凱獅管理層發布指令。另外,對凱獅採取重大舉動,都嚴格按照當地法律要求運作,例如將凱獅由200多人減至170人,每週增加兩小時工作日,就是聘請了德國知名的勞工法律師來制訂方案,並最終完成了這個被當地同行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動作。 據有關人士介紹,最近幾年,國外財團和大企業採取慣用的跨國並購手段並購我國國有企業的優良資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案例屬於為了消滅在中國的同行競爭對手而採取“惡意並購”,即所謂的“斬首行動”,使中國企業失去與之競爭的能力。當前統計分析認為,國際大市場循環已經形成,並購時機經常出現,我國國企也已經具備了並購外企、走向國際化的條件。在裝備製造業等領域內,一批比較強的國企具備到國外投資的可能,應該做好準備,學會運用跨國並購手段,把握時機,推進企業的改革進程。 梁訓瑄認為,從現在開始,我國政府部門和企業應樹立應對跨國並購的意識,學會利用國際上的成熟經驗,走出國門,謹慎而積極地實施海外並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