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採購熱給中國品牌帶來了什麼
    2007-04-16    本報記者:胡蘇    來源:經濟參考報

  第三屆中國(福建)消費品全球採購大會日前在福州落下帷幕,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16個跨國採購商參與採購,現場簽訂合同總額達37億元人民幣,超過1000家供貨商參會尋找商機。
  福建全球採購大會只是中國掀起“全球採購大會”舉辦熱潮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中國各地舉辦的採購、交易展會頻繁,吸引了不少跨國企業的眼球和訂單。業內人士評價,國際化商品交易平台的搭建,為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創造了新機遇,但同時從中透露的出口企業自主品牌欠缺、效益低下等問題亦不容忽視。

“中國製造”的機遇和“中國品牌”的尷尬

  第三屆中國(福建)消費品全球採購大會日前在福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行,這是大會開幕儀式現場。本屆採購大會突出現場採購和訂單交易功能,採用採購商、供應商同&設展、現場交易的模式,吸引了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家國內外知名採購商和300多家福建供貨企業。本報記者 彭張青 攝

  2006年,我國對外貿易順差達1774.7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鉅額順差引發了諸多國際貿易摩擦。自去年開始,國家相繼採取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以平衡國際收支。外貿政策的調整,人民幣升值壓力以及各種國際貿易技術壁壘,客觀上加劇了大批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
  近年來在上海、南京、重慶、廈門等地,針對跨國企業的各種採購、交易會層出不窮,且大多取得實效,為面臨國際貿易挑戰的“中國製造”創造出新的機遇。
  福建華美公司在第三屆福建全球採購會上與一家中東企業達成了近30萬美元的採購意向。華美公司負責人陳慶海告訴記者,從去年7月歐盟RoHS指令實施以來,公司生産的玩具産品出口成本至少提高了10%,“我們甚至不敢再接歐洲訂單,只能重回國內市場‘廝殺’,去年利潤下降近百萬元人民幣。如果這次跟中東的生意能做成,真是救了我們的急!”
  據統計,福建全球採購大會自2006年4月首次舉辦以來,三屆累計吸引國際採購清單超過400億元;2006年9月舉行的中國(上海)國際跨國採購大會,全球數百家採購商公布的採購意向總額更是超過了1000億美元。
  對於各地掀起的“全球採購大會”舉辦熱潮,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劉龍政副教授指出,類似國際化商品交易平台的搭建,不僅可以讓企業在家門口獲取國際大額訂單,降低出口成本,還能幫助國內企業盡快掌握與國際採購商打交道的“游戲規則”。
  “但在這些採購會上我們也發現,大批勞動密集型製造企業,産品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品牌意識,仍然停留於給外商做‘貼牌’,辛辛苦苦就只賺個‘加工費’。”劉龍政&&,“他們基本處於國際貿易價值鏈的最底端。”
  中國企業遭遇的“品牌”尷尬在聯合國採購中可見一斑。在此次福建採購大會上,聯合國採購機構發布了九大類商品、總額近2000萬美元的採購信息。然而最新統計顯示,2005年聯合國在我國採購的貨物和服務總額為8397萬美元,僅佔聯合國當年全球採購的1.01%。
  據中國聯合國採購促進會常務副會長董洪透露,實際上,每年經由第三國被聯合國採購的“中國製造”商品總額達到了聯合國直接在中國採購額的五至六倍。也就是説,每年大約有四億至五億美元的中國産品,在貼上外國品牌之後進入聯合國採購訂單。
  董洪説,長期以來,我國大批製造型企業仍未擺脫低成本、低利潤的代工生産方式,産品的主要利潤都被外國企業和經銷商獲得。

貼牌還是自主品牌:究竟由誰選擇

  正面貼着外國品牌,背面卻寫有“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這種商品在國內外商場已屢見不鮮。據商務部統計,目前我國各類進出口企業中擁有自有商標的不到20%,全國自有品牌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不足10%。
  中國聯合國採購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王凝指出,“中國製造”的商品貼上外國品牌、加上外國公司的中間利潤後,依然能獲得聯合國採購訂單,説明我國製造業産品無論是質量還是價格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既然是這樣,我們的企業為什麼不積極培育自己的品牌,把聯合國和跨國企業的訂單直接爭取過來呢?”
  事實上,在自主品牌效益與國外大額“貼牌”訂單之間,中小企業往往於無奈中選擇了後者。擁有200多名職工的福建福安超自然雨具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公司副總經理胡坤告訴記者,如果以自己的品牌銷售,市場利潤可達到6%,接國外的“貼牌”訂單利潤只有三個百分點。“雖然明知利潤低,拿到國外代工訂單也是我們夢寐以求的事。現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都那麼激烈,靠自己打拼太艱難了,公司也沒有實力經營自己的品牌。”胡坤説,“200多張嘴等着吃飯,接個大訂單,保證公司的運作要緊。”
  據業內人士反映,目前國際上存在一些對“中國製造”的偏見,導致中國企業自主品牌較難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從事中外貿易代理已有10年的阿聯酋客商阿布先生告訴記者,由於中國服裝、鞋帽等傳統外貿行業的成本、價格偏低,加之技術含量與品牌知名度不高,很多外國企業長期將“中國製造”定位於低端産品,供應於國外的低端消費群體,或者冠之以國際知名品牌來提高産品的附加值,“這在客觀上抑制了中國品牌的發展。”阿布認為。
  “另一方面,隨着跨國企業本土化程度加深,很多國際買家在中國採購的産品,實際上主要就在中國本地銷售,自主品牌對於中國企業而言,也失去了國際競爭的意義。”阿布説。

中國企業如何實現品牌戰略突圍

  目前的癥結在於,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自主品牌建設,“內缺實力,外缺動力。”劉龍政分析認為。
  相關研究表明,我國每年新增品牌近萬個,但能夠生存發展並形成影響的品牌並不多見;同時中國企業平均壽命只有7.3年,品牌的生命力則平均不足兩年。
  劉龍政説,各地全球採購大會的興起,為中國企業實現品牌“戰略突圍”創造了絕好的外部環境。通過全球採購大會,企業能夠與跨國公司面對面地交流,及時掌握國際貿易規則,在日漸趨緊的貿易環境中開拓新的海外市場。全球採購大會還將國內外企業同時展示於一個相對公平但競爭更加激烈的平台,“同場競技”對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對於內部實力欠缺的企業,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開明研究員指出,“自主品牌建設是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經濟實力,對企業發展理念、經營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隨着近年來各地政府對産業規劃的不斷完善,企業布局正由以往的各自為政向集群化發展,王開明建議,中小企業應該加強合作,利用行業協會穿針引線,由名牌企業牽頭,共同培育區域品牌,並通過制定相關標準,提升區域品牌的美譽度。實踐表明,溫州皮鞋、安溪茶葉、深圳大芬村油畫等知名區域品牌,在對外貿易中都已發揮了巨大作用。
  同時,王開明還提出,品牌建設的根本還得靠産品質量取勝,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向科研機構“引智”,克服自身技術研發能力不足的缺點。比如與高等院校聯合成立課題組或科研基地,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人才和實驗設施,以較少的投入換取最大程度的技術支持,以此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相關稿件
良好的渠道是高端品牌的傳播途徑 2007-04-16
[品牌關注]全球採購熱給中國品牌帶來了什麼 2007-04-16
浙江:“地理標誌證明”漸顯品牌效應 2007-04-16
中國企業打造自主品牌還需強力推進 2007-04-16
2007“亞洲品牌500強排行榜”9月出爐 200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