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名爵下線:詮釋南汽國際化新路徑
通過“拿來主義”掌控國際品牌和先進技術
    2007-03-27    本報記者:焦然 徐機玲 姚玉潔    來源:經濟參考報

    南汽集團收購英國MG羅孚汽車後第一款國産中高檔轎車MG名爵7繫於3月27日下線,同時亮相的還有國內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跑車MGTF。通過“拿來主義”掌控國際品牌和先進製造技術,南汽集團希望從高端市場起步參與全球競爭,改變國産汽車在品牌和營銷方面“積貧積弱”的現狀,走出一條國際化的新路徑。

令英國人驚嘆的南汽速度

    由於MG羅孚享有“英國汽車工業之父”盛譽,收購過程又是一波三折,南汽收購MG羅孚之後的一舉一動都牽動着各界關注。
    在公眾期待中如期下線的南汽名爵,其流暢的車型、沉穩的氣質和強大的動力為中國汽車界帶來一股濃郁的英倫風情。而南汽名爵令人驚艷的不僅是性能優越的轎車本身,其從MG羅孚手中購得的整套先進設備同樣足以令國內同行和媒體耳目一新。記者在南京浦口基地看到,全線貫通的名爵7係焊接線有180台機器人,車身7000多個焊點全部由機器人完成;自動化程度極高的發動機裝配線,能自動識別零部件、自動記錄、自動在線檢測,不合格産品自動返回修理。
    名爵電氣自動化專家張惠明告訴記者,7係焊接線的車身合成總焊工位有六個機器人、1000多個程序連動操作,安裝時稍有差錯就會破壞整套設備。在沒有操作説明書的情況下,他硬是將該設備的一個兩分鐘宣傳片看了100多遍,倒推出全部操作程序,最終調試成功。
    正是憑着這種韌勁和熱情,南汽名爵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創造了讓英國人驚嘆的奇蹟:去年3月27日在南京浦口高新區奠基的南汽名爵基地,採用交叉作業法,建成了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的動力總成、焊裝、涂裝、總裝四大工廠,成功拆裝和調試了4500多&(套)生産設備。去年6月,南汽名爵生産的首批MG配件成功出口英國,國産四缸和六缸兩個系列發動機也分別於9月和12月順利下線。
    南汽名爵質量管理部部長保羅斯通在原羅孚集團工作了10年,他感嘆地説:“在這麼短的時間,搬遷一個巨大的工廠,並順利完成安裝調試,我目睹了南汽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當初英國人將羅孚生産線從牛津搬到長橋基地,僅調試設備就用了八個月。現在南京名爵基地的廠房布局、設備安裝,幾乎跟英國原廠一模一樣,我閉着眼睛也不會走錯。”
    南京浦口基地投産後將形成年産20萬輛整車、25萬台發動機、10萬台變速箱的生産規模。設在英國伯明翰市的長橋基地,作為南汽名爵實施國際化戰略的前沿陣地,將於今年4月恢復生産深受歐美用戶喜愛的MG-TF時尚跑車,年産將達五萬輛,並在新品研發、開拓潛在市場、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直接學習國際高檔轎車技術

    “南汽振興MG名爵的底氣,源於對這一國際品牌內涵和自身比較優勢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南汽集團總經理俞建偉説,MG羅孚汽車在百年歷史中傳承了英倫轎車的優良品質和性能,其享譽國際市場的經典品牌、一流的研發、製造、試驗檢測設備體系和國際化營銷網絡,對南汽乃至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有很強的實用性和互補性。
    俞建偉説,當這些優勢為我所有,並融入國內勞力、成本和大容量市場的比較優勢,我們就可能一躍而上,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形成自主的核心競爭力,在全球市場打響中國人主導的國際品牌。
    俞建偉強調,原MG羅孚公司破産是由於現金流枯竭而非産品出了問題,南汽購買的是其優質資産而非並購企業,這樣就無須承擔其鉅額債權債務,從而規避了經營風險最大的勞工、法律、債務等糾紛。
    一年多來,南汽名爵採用市場化、國際化操作模式,薈萃了一支包括英、法、意、美等國50多個外籍專家,約1200人的公司團隊,其中僅有1/6來自南汽集團。已啟動運行的南汽集團汽車工程研究院和英國長橋基地研發中心,增強了名爵公司的研發能力。
    在創建MG名爵的過程中,南汽的技術消化能力和控制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南汽名爵公司總經理張欣説:“收購MG讓中國汽車人第一次有了直接快速學習國際高檔轎車技術的機會,有助於我們通過消化吸收走向集成創新、原始創新,進而在高起點上參與國際競爭。”

探索“走出去”新路徑

    “當今國際汽車業競爭的實質就是品牌之爭。”南汽集團董事長王浩良認為,南汽名爵項目的價值在於,它是在國際化品牌的基礎上,完全由中國人掌控的、為國際市場認可的品牌,開創了以我為主,不再受制於人的全新發展模式。
    目前,中國汽車業正經受着“大而不強”的尷尬。2006年我國汽車産銷量分別為728萬輛和722萬輛,躋身世界前三強,但外銷量僅佔總産量的4.7%,是世界汽車産銷量排名前10位的國家裏,惟一內銷量超過95%的國家。而日、德、韓等汽車強國的外銷比例卻高達70%至80%。去年,雖然我國整車出口量超過進口量的1/3,但進口車的平均單價卻是出口車的3.7倍。
    多年來,中國汽車業經歷了自主開發和合資合作兩大發展路徑。王浩良感慨:創建自主品牌由於實力差距,只能走低端路線;合資合作則處處受制於人——合資雙方表面上股權對等,實際上外方牢牢控制了決策權和技術開發權,通過入門費、品牌使用費、技術轉讓費、零部件高價進口等形式,在銷售之前就收回了近40%的成本。
    俞建偉認為,中國汽車業要由大變強,“走出去”是必由之路:一是國內産能過剩苗頭已經顯現;二是國內中高端市場已被跨國公司瓜分完畢,我國以龐大的市場換得的只是汽車産業價值鏈低端的“加工大國”地位。
    收購MG羅孚使南汽有可能探索出一條國際化的新捷徑。俞建偉説:“為打響國際品牌,日本用了30年,韓國用了20年。MG使中國汽車企業第一次直接掌控了國際品牌,並完全擁有其核心技術和先進裝備,為我們站在高平台上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相對於國産品牌在國際市場特別是歐美市場屢遭碰壁,英倫經典品牌“MG”在歐美主流市場有着很大的影響力。“MG”目前在全球市場的保有量達400萬輛,僅維修配件就是一個巨大市場。
    此外,原MG羅孚公司遍佈世界各地的近千個經銷網點,則大大減少了MG名爵開拓國際市場的風險和成本。
    MG名爵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可以相對容易地跨越歐美技術壁壘,獲得市場准入資質。南汽名爵出口零部件去年順利通過英國權威質量認證機構VCA的認證,獲得了歐盟市場准入,現已簽訂四批次1400多萬元的出口訂單。作為英國汽車製造協會惟一的中國成員,南汽名爵還首次在國際市場有了話語權。
    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秘書長滕伯樂&&,比起本土品牌艱難開拓國際市場,收購MG羅孚相對容易地獲得了技術、品牌和市場資源,大大縮短了中國汽車業國際化的進程,值得研究和探索。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