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近日在安徽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採訪時了解到,目前安徽省的高速公路、鐵路建設已經取代建築業成為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新“災區”,高速公路欠薪投訴已經佔到全省欠薪投訴量的八成左右。由於高速公路建設招投標和發包不規範,行業清欠處於真空狀態,導致農民工討薪出現推諉扯皮甚至找不到人的局面。對此,勞動監察部門的幹部呼籲,盡快治理交通建設領域招投標和用工的不規範行為,加強勞動監察力量,根治新的農民工欠薪事件的發生。
高速公路成為農民工欠薪新“災區”
記者在安徽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勞動保障監察處採訪時,短短半天時間,就碰到了三批前來投訴的欠薪農民工,投訴領域都是高速公路或鐵路建設項目。李傳文是六安市三十鋪鎮堰墩村的村民,2006年2月,他跟着合肥路橋公司的包工頭張立柱來到合六高速公路幹活,主要負責水管涵洞等附屬工程施工。然而,幹了大半年,除了管吃住,每個月發個百八十塊的“煙錢”外,李傳文和工友們至今未拿到全額工資。眼看年關將近,李傳文再也幹不下去了,“從去年正月二十六就過來了,一直幹到現在都沒有拿到工資。找老闆,電話不接,辦公室沒人。眼看快過年了,你説我們怎麼辦?”説起欠薪的事,這位老實巴交的農民激動地一下子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和李傳文一起在工地幹活的其他30多名農民工都沒有拿到工錢,“我們每人至少有五六千元的工資,一年就靠這點救命錢了,要不來可怎麼辦!”李傳文焦急地説。因為要不到工錢,工友們氣憤地説要把修好的路給毀掉。“可是毀掉也不是辦法啊!”面對欠薪,李傳文和工友們顯得非常無奈。
安徽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勞動保障監察處處長汪傑告訴記者,過去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是農民工欠薪事件的主要源頭。從2006年開始,交通領域欠薪已經成為農民工投訴的新重點。“現在每天接待的討薪農民工一二十人,幾乎都是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領域拖欠所致。目前交通領域的欠薪投訴已經佔到農民工欠薪投訴的八成左右。”汪傑説。
截至2006年底,安徽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勞動保障監察處已經接到涉及交通領域的欠薪事件100多起,欠薪金額約2000萬元,涉及農民工600多人。“這些還只是按省廳接到的投訴保守估計的。”負責受理農民工投訴的勞動監察處工作人員説。
招投標混亂轉包不規範農民工討薪困難
記者了解到,交通建設領域的招投標極不規範,工程建設中存在着層層不規範轉包現象,導致建設項目用工不規範,一旦發生欠薪事件,主體不明,推諉扯皮嚴重,農民工討薪困難。
安徽省勞動監察部門在處理農民工欠薪投訴時發現,很多被投訴的高速公路建設項目,中標方多是來自廣東、江西、四川、西藏、新疆、吉林等省區的外省公司,這些公司在安徽既沒有隊伍也沒有設備,就是這樣的“空殼公司”卻屢屢競標成功。安徽省一位長期從事道路建設工程的管理人員道出了其中奧秘:原來這些外省公司的競標價格都是遠低於成本的超低價,這種價格對正規施工單位來説接手就虧本,正規建設單位自然不願意幹。而外地公司中標後也不打算自己幹,只等着拿到預付工程款後提取5%就立即轉包出去。對這些“空殼公司”而言,無論以多低的價格中標都是一本萬利。
這種超低價中標和層層轉包為拖欠農民工工資埋下了禍根。據了解,一個工程建設項目往往要經過四五次轉包,最後由沒有資質的自然人包工頭帶領一幫農民工墊資建設,農民工既沒有簽訂勞務合同,也拿不到全額工資,只能拿些生活費。等活幹得差不多了再結工程款時,往往找不到總中標方,農民工的工資自然就兌現不了。
在安徽界首修建市政公路的江西包工頭黃水平告訴記者,因為該公路的中標方江西中恒集團負責人溜出界首,無法找到,他的70多萬元工程款至今無法結算,跟他幹活的100多名農民工的工資也因此被拖欠。為了討要工錢,他和農民工多次找業主協商,到地方政府甚至省級有關部門上訪。在討薪過程中,農民工與業主發生衝突,數名農民工被打。
汪傑説:“交通建設領域的欠薪事件涉及面廣,欠薪金額大,特別是隨着路權的市場化改革,有的高速公路賣給民營公司後,發生欠薪事件,討要起來非常困難。一旦處理不及時,就會發生衝突。”去年,安徽省的蚌(埠)明(光)高速、合(肥)六(安)高速就先後發生過農民工因欠薪與業主和地方政府發生激烈衝突、造成人員受傷的案件。
交通行業清欠“管理真空”明確職責刻不容緩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國務院規定的三年清欠期限已過,目前安徽省建築領域的清欠任務已經完成。但是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並未根本消除,“邊清邊欠,前清後欠”的情況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高速公路成為清欠新重點便是典型例證。而且由於交通領域的欠薪事件沒有明確的清欠主體,欠薪事件很難得到有效遏制。一旦發生欠薪事件,雖然涉及交通部門、建設單位、各級地方政府甚至各類民營企業,但往往是地方政府推、建設行政部門不管、業主無人過問、交通部門無清欠職能,結果造成“管理真空”,最後只能靠勞動部門接到農民工投訴後被動調查、協調督促解決,效果自然不明顯。安徽省勞動部門接到的農民工投訴中,除了幾萬元的小額拖欠得到解決外,絕大多數拖欠事件沒有解決。勞動監察部門提醒,“十一五”期間是安徽省高速公路等路網基礎建設的高峰時期,如果這些交通領域清欠事件得不到及時有效遏制,將給今後的清欠工作埋下更大的隱患。
為此,勞動監察部門的幹部呼籲,加大治理交通建設領域的各種不規範建設行為,理順體制,加大勞動監察力度,建立長效的清欠體制。
首先,規範交通、水利、電信、建設等建築施工行業制度,避免新的拖欠事件發生。當前亟待整頓施工市場秩序和勞務分包秩序,治理行業內部招投標混亂、不規範分包、轉包等行為。招投標應該設立合理的限價,對競標單位應該進行嚴格的審核。分包、轉包應給有資質的公司。
其次,完善清欠體制,明確建設、交通、水利等重要部門的清欠職責,同時建立與勞動部門的清欠聯動機制,保證一旦發生拖欠事件能及時處理。當前急須建立交通領域農民工工資保障金和備案制度,即外地公司在本省中標建設交通項目,必須到勞動部門備案並繳納一定的農民工工資保障金。同時,完善勞動保障誠信等級評價與勞動保障年度書面審查制度,推動各類用人單位建立自我規範、自我約束、自我激勵、自我發展的勞動保障管理模式。
再次,進一步規範建築施工單位勞動用工行為。目前不少企業沒有按規範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而是與包工頭簽訂勞務承包協議,包工頭與農民工間僅有口頭協議。同時工資支付制度也有待完善,不少建築單位未把農民工工資直接發給農民工,而是發給包工頭,由包工頭再發給農民工一定的生活費,餘款往往要等到年底才能結清。到時一旦包工頭逃跑,農民工工資便形成拖欠。因此,必須要求用人單位與農民工簽訂正式用工合同,工資必須按月足額發放到農民工手上。
此外,加強基層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量也刻不容緩。目前,安徽省勞動保障部門的執法檢查人員數量遠遠達不到勞動保障部專職監察員和勞動者1:8000的配比要求,省級總隊尚未建立,部分市縣只有一至二人,甚至還有一些縣區的勞動監察部門是自收自支,全省勞動監察執法力量整體薄弱。“我們現在基本只起滅火隊的作用,在接到投訴後被動檢查,很難有餘力保證日常的主動檢查。”汪傑説,必須加大執法監察力量,由被動檢查轉變為主動預防,擴大巡查面,有效遏制拖欠農民工工資事件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