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診小城鎮發展中存在的"焦慮症"
    2007-01-08    本報記者:盧堯 李舒 張先國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者按

    安徽省樅陽縣項鋪鎮在小城鎮建設過程中,少報多佔、未批先徵耕地。鎮政府低價從農民手中徵地,然後掛牌出讓給開發商取得級差效益,以此來籌集建設小城鎮建設費用,這種小城鎮建設開發模式引起部分農民的不滿。
    應該説,這一問題目前在農村具有普遍性。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農村承包政策的基石,也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兩個閘門”之一。我們關注此事,不僅僅是因為農民的土地利益應當得到重視和保護。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一問題背後,蘊藏着科學發展觀的大問題。鄉鎮幹部渴望加快農村發展的主觀願望是好的,但怎樣做到科學發展?特別是符合黨和政府的政策規定?從這個意義上説,目前鄉鎮發展中普遍存在的“焦慮症”現象值得關注。

一位鎮黨委書記的心裏話

    在曾經的稻田裏,項鋪鎮小城鎮開發中新建的超市和門面房正拔地而起。盧堯 攝

    關於樅陽縣項鋪鎮徵地問題,記者與原鎮黨委書記李劍(現已調離項鋪鎮)深入交換了看法。從李劍的談話中不難看出,目前欠發達地區的鄉鎮幹部中普遍存在着一種發展“焦慮症”:既對發展速度的渴望,又對發展手段的無望,同時也希望國家能對欠發達的中西部鄉鎮建設更多的支持。

“照這個速度發展,還是慢了”

    我是2002年從白湖鄉鄉長的位置,提拔成為項鋪鎮的書記。當時組織上要調我到項鋪鎮當書記,開始我&&不去。因為我在那裏當過副書記、副鎮長,知道那裏環境不好,工作特別難做。從1992年到2002年就換了五任黨委書記,最長的2年6個月,最短的只幹了一年。後來,提了幾個條件,其中就包括白金公路的建設。過去路不通,項鋪鎮的區位優勢算差的。2003年建設這條路,2004年才搞通,很艱辛。過去歷任書記都想修路,都沒有修成。
    我到項鋪鎮當書記後,鎮裏的財政收入每年增長都非常快。稅收2003年是54萬元,2004年是79萬元,2005年達到154萬元,2006年預計205萬元,力爭300萬元。在樅陽縣副縣級鄉鎮中,我們的財政收入還是中等靠前的。但是就是按這個速度發展,還是慢了。即使2006年收入能夠達到300萬元,但支出也要600萬元,擺脫上級財政支持,還要有一個過程。 
    我去外面看了不少地方,總覺得外面發展比我們要快得多。江西廣豐的一個鎮,2003年財政收入只有20多萬元,2004年引進台灣的一個軋鋼項目,財政收入就達到2000萬元。2005年又引進浙江的企業,當年財政收入6000多萬元。2006年這個鎮力爭1個億的財政收入,而我們樅陽財政收入超千萬的鄉鎮才有兩個。

“鄉鎮發展不靠土地,靠什麼?”

    目前落後地區的鄉鎮還是吃飯財政,樅陽縣很多鄉鎮,財政只保證四項工資,辦公經費按人頭一人200元做預算,考勤費、交通費、汽油費都保證不了,個別鄉鎮甚至出現了幹部輪流上半個月班的現象。
    造成這種現象有鄉鎮規模太小、養人太多的原因。項鋪鎮只有2.8萬人,除34名退休幹部外,有70多名吃財政飯的。自收自支的還有近40個人,鎮裏一年要負擔60多萬元。
    過去鄉村幹部主要任務是收農業稅,佔據了2/3的精力。稅費改革以後,鄉村幹部的工作量小了,沒有必要養這麼多人。樅陽縣22個鄉鎮平均每個鄉鎮人口才4萬多一點,從經濟發展和提高效率考慮,應該加快並鎮的步伐。其實吃財政飯的可以砍掉一半,一個鎮50至60人就夠了。
    這種狀況一時又改變不了,鄉鎮只有自己掙錢自己發展。鄉鎮稅收增長的50%返還給鄉鎮,你説鄉鎮不發展,怎麼行?鄉鎮政府搞點級差地租,也是可以理解的。
    項鋪鎮全鎮人均水田才八分左右,農民致富光靠種田不行,把農民送到上海、北京打工也不是根本之計。鄉鎮經濟發展、解決農村就業問題還是要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建立工業園承接發達地區産業轉移。項鋪鎮集鎮建設從1996年到2002年間都沒有發展,小城鎮的基礎設施不改善,路不通、沒有自來水,誰會來投資? 
    國家雖然對小城鎮建設採取以獎代補的政策,但是不夠。白金公路項鋪段7公里多,路基、土方都是鎮政府自籌資金解決的,至今還欠工程隊幾十萬元修路款。如果靠鄉鎮自己的力量,也不得不“以地生財”自己籌資來建設小城鎮了,畢竟土地是最後可以動用的資源了。

“土地拿慢了,吃虧了”

    目前項鋪鎮的主要企業是傳統的花炮廠,經過整治後,鎮裏現在還有10個花炮廠,一年可以收稅30多萬元;另外還有四個玄武岩廠。
    2005年項鋪鎮的招商引資任務是3000萬元,完成2800萬元,其中一個玄武岩廠的投資就達到2000萬元。2006年招商引資的任務是5000萬元。我們除了依託傳統的花炮廠和玄武岩資源優勢外,還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新興的産業。我們準備制定優惠政策,從江蘇、山東雨衣生産集中地引進一批企業回來,目前江蘇常州有12家企業想回來。我們計劃三年之內,靠雨衣製造業解決1000人就業問題。
    當前制約集鎮發展的主要是土地問題。要想招商引資,就得建搞工業園區和創業園區,鄉鎮就得佔用土地搞建設。可是現在鄉鎮不掌握土地,用地指標主要都給大中城市了,剩下一點給開發區了。有的縣這方面做得比我們好。2002年以前,國家對鄉鎮土地管理沒有這麼嚴,有的鄉鎮就徵了200、300畝地。2003年國家收緊土地,2004、2005年很多鄉鎮拿不到土地,日子過得很緊,沒有錢去拿,沒有錢去批。
    從目前看,項鋪鎮的工業園區發展遲了。我們規劃中的創業園區,準備搞到300畝的規模。其中一期100畝,徵地手續報批到省國土資源廳去了。無錫電動摩托廠車準備來這投資2000萬元,我們把這100畝地都給它了。地還是拿慢了,吃虧了。以前批一畝地要交各種費用一萬多,這次批地費用翻番了,一畝要三萬多,只有先動用一部分計劃生育款。

新聞回放
    安徽樅陽項鋪“以地生財”引起農民不滿

    2002年底,樅陽縣決定建設一條9.7公里長、12米寬的白金公路,其中在項鋪鎮境內7.2公里。2003年5月,項鋪集鎮總體規劃經鎮人大通過,白金公路項金村等地境內公路兩旁共80米範圍內成為集鎮規劃區,土地被鎮政府徵收。
    據項金村部分村民反映,鎮政府在徵收土地過程中,存在着少報多佔耕地、未辦手續先徵用等違法行為。
    記者2006年9月在項鋪鎮看到,新的小集鎮建設已經拉開帷幕。農貿大市場已建好兩排、三層高的門面房;鎮上的超市已經蓋到了第二層,商業街上的門面房正在起基礎。而在公路兩旁的稻田裏,測繪人員正在緊張地進行測量土地工作。據鎮裏介紹,一個規劃300畝的工業園正在籌備當中,先期100畝的工業園正在進行土地測量和報批。兩個多月後,鎮裏的農民告訴記者,三層超市已經蓋好,門面房已經起到二層樓了,農貿大市場裏又在蓋新的門面房。
    2003年初,項鋪鎮向農民徵地時,每畝價格為1300元。到了2003年下半年,鎮政府把徵地價格提高到每畝3000元。後來項金村的部分村民向省市部門反映,2004年,項鋪鎮又把集鎮規劃區的徵地款提高到每畝6000元。
    但部分村民對此仍不滿。他們説,修路我們不反對,但我們反對鎮政府搞商業開發,這是典型的掠奪農民。
    村民説,項金村人均只有三分地,地都徵光了,我們吃什麼啊?
    為了緩解矛盾,2006年6月,項鋪鎮決定對項金村被徵地在0.7畝以上的農戶,由鎮政府安排進入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每人每月100元,先期按50元支付。村民反映,大部分家庭只有一個人納入低保,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