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6-12-20 本報記者:蔡國兆 徐壽松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2006年冬,上海的天價豪宅湯臣一品矗立在江風和霧氣中。圍繞着它,一系列頗具代表性的現象被滬上房地産評論人士稱為“湯臣一品症候群”。而在這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裏,滬上樓市正是在這一“湯臣一品症候群”中蹣跚前行。
自2005年下半年開盤以來,湯臣一品以每平方米高達11萬元的售價吸引了國內媒體的眼球。但湯臣一品的“無敵天價”令其在半年多的時間裏門可羅雀,因銷售持續保持“0”紀錄而被輿論譏為“湯臣一餅”。2006年8月,銷售一直處於“餅”狀態的湯臣一品突然“開胡”,74套超豪華住宅中有三套被預訂。不過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公眾的懷疑——這是不是開發商自我炒作的一枚“煙幕彈”?果然,8月下旬,湯臣一品三套豪宅的預訂被撤銷,並曝出關聯交易傳聞。
2006年,隨着房地産宏觀調控的日益趨緊,滬上樓市成交持續下跌。除3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出現意外反彈外,其餘時候的日成交量一直萎靡不振,被房地産開發商普遍寄予厚望的“金九銀十”也以冷清慘澹收場。在市場普遍不景氣的狀況下,上海的房地産開發商也不斷試圖通過種種不同的銷售手法造勢。硬廣告形式的“銷售火爆”沒人相信,“排隊購樓”的軟廣告接着出籠;分發廣告單不行了,直接面對面的拉客接踵而至。
2006年6月以後,上海房地産市場的新樓日均成交量一直在六七百套間徘徊。對此,房地産研究人士的態度是,“在國家房地産調控政策的持續作用下,消費者的市場預期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由於公眾對市場抱有普遍的懷疑態度,開發商耍的‘熱銷’把戲已經很難見效。”
據專業人士分析,湯臣一品之所以還這樣硬着頭皮死撐着,是由於有“以全球公開招標形式整體出售”這最後一招。“海外資本賭人民幣升值實際上是包括湯臣一品在內的大部分房地産開發商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復旦大學房地産專家尹伯成説。儘管國家在8、9月間連續&&關於限制外資炒樓的政策措施,但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外資對於中國房地産的衝動有明顯減弱趨向。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上半年我國房地産開發企業利用外資折合人民幣167億元,同比增長32.5%;而三季度的統計數據顯示,利用外資金額上升到了259億元,同比增長更是達到46.6%。“有人説湯臣一品是啞巴吃黃連,但實際上,它還抱着將黃連變成蜜糖的希望。目前國內房地産業外資涌入不降反升的勢頭是開發商敢於撐着的重要依據。”尹伯成如是説。
2006年下半年,上海樓市商品住宅成交價出現下滑跡象,但下滑幅度微弱。與此同時,房地産開發投資也在略有回落後出現反彈。1至8月,上海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長7.8%,1至9月,增長6.6%,1至10月,增長7.7%。這意味着,上海房地産開發投資在9月份出現回落後,10月份又再次出現增加態勢。
儘管存在以上症候,但不少房地産專家認為,上海樓市還是存在不少積極的跡象,令這個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有希望成為房地産宏觀調控率先到位的城市。近幾個月,上海一直是國內大中城市中房價有微幅下跌的少數城市之一。11月,中房上海住宅指數為1307點,較上月上漲2點,漲幅為0.2%,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3%,與房價指數最高的2005年5月相比下降10.2%。
住宅指數的下降説明上海房地産行業已經顯現出趨向理性的端倪。而在更實際的具體樓盤房價方面,11月的上海樓市也繼續維持幾個月來的漲跌互現格局。數據顯示,有關調研機構的住宅樣本中27%的公寓樓盤價格上漲,平均漲幅2.5%,10%的樣本樓盤價格下跌,平均跌幅3%,較10月2.5%的跌幅有所放大。
此外,不久前&&的《上海市住房建設規劃(2006-2010年)》對九部委細則關於“雙70%”的原則作出了明確的回應。有關專家稱,地方政府如果能夠切實執行中央政府的有關調控政策,上海樓市的理性回歸還是可以期待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