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説離自然越近越能感受到色彩繽紛,但對於國內最主要石墨礦産區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雲山林場的居民來説,儘管生活在依山傍水的重點公益林區,這裡既沒有親近自然的綠色,也沒有芬芳怡人的姹紫嫣紅,在他們眼裏、甚至在他們身上,有的只是這裡因石墨加工造成的大量粉塵所帶來的黑色。
由於石墨産品在工業領域應用廣泛,在軍工領域也有重要應用,歐美國家都將其看作是一種重要戰略資源。中國作為全球石墨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近十幾年對這種資源進行了大量開採和出口。在亞洲最大的石墨礦所在地、位於中俄邊境的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就集中了十余家石墨選礦企業。但在開採加工石墨資源的過程中産生的大量粉塵、廢液卻沒有得到有效的環保處理,對當地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白天下黑霧,樹葉黑又亮,洗腳用鹼刷”
|

|
|
工人正在裝運石墨製品本報記者 呼濤 攝 |
|

|
| 石墨加工後的尾礦池本報記者 呼濤
攝 |
記者9月中旬來到蘿北縣雲山林場附近的石墨選礦加工企業集中區,原本應該綠意盎然的森林樹木卻全都是“蔫頭耷腦”的黑色,樹葉是黑色的、豆角是黑色的、玉米是黑色的。
這些選礦企業所在地與“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區”雲山林場只有一個欄杆為界,但富集的石墨資源並沒有為當地依山而生的農民、林場職工帶來應有的福利,有的是對無孔不入的粉塵、廢水的成年累月的擔憂和恐懼。
當地群眾告訴記者,一早一晚,都能看見石墨粉末跟下大霧似的往下落,即使在白天,運輸的汽車都得開車燈。更嚴重的是,當地百姓多數人長期不明原因頭疼噁心,很多人都已經“習慣”了。在飲水問題上,當地人告訴記者,“河水早已不能吃了,這地下水吃着心裏也懸着。”
76歲的薛茂恩老人説,“你看看,我們這裡的人有誰夏天穿襪子?不穿是因為臟了洗都洗不乾淨。腳上全是石墨末子,真是又黑又亮,用硬刷子蘸洗衣粉也刷不乾淨,穿啥衣服到地裏走一圈也都是黑亮的。”
老人説,當地群眾曾向當地政府反映過這些情況,“我們告一回,企業就停兩天,説進行治理。但告一回就有人來威脅我們一次,現在話也不敢説了。”
老人從挂着黑樹葉的果樹上摘下幾個黑又亮的小沙果用紙擦,紙上就留下一團黑亮。老人説,“我一輩子在這山裏生活,原本都好山好水的,咋臨了卻要遭這不是人受的罪呀?”
排污管“長途跋涉”橫跨鴨蛋河
在一條通往石墨礦山的土路上,大大小小石墨加工企業都沿着一個土坡分佈着,黑色、灰黑色煙霧從幾個工廠的煙囪裏直接排放出來。簡易進料口用石頭或木頭板子圍住,成堆的石墨成品袋子露天擺放在廠區的路旁。
在加工車間裏,黑色水泥狀的石墨礦石在攪拌機裏進行粗選。在黑色煙塵裏工作的工人中只有極少數帶着普通口罩,沒有任何其他的防護措施。而那些口罩也都已經黑得不像樣子。有的裝卸工人渾身上下都是黑的。當地人説,“石墨廠的工人都像個鬼似的,就倆眼睛是白的。”
按照群眾指引的方向,記者從企業廠區一直走到當地的河流——鴨蛋河,這一段的河水呈渾濁的綠色,河底的石頭已經被黏膩的深綠色東西矇住看不出本色。當地人説,“我們原本取水、飲牲口都直接在河裏,有了石墨廠,就沒人在河裏撈魚、放牲口了。”
這裡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土坡上遠遠近近的石墨選礦企業距離鴨蛋河少則五六百米多則上千米,但都不約而同地把尾礦沉澱池挖在了河畔,有的池子就在河邊三五米旁。從企業延伸出的塑料廢水管“長途跋涉”進入尾礦池,有的廢水管子就被支架懸空在河面上或者直接在河水中穿過。
當地群眾對此意見非常大,“工廠為啥放着旁邊大片空地不用非用這裡,那麼老遠非花錢把管子接過來?再説,企業都在這邊,為啥非把尾礦池都選在河對岸呀?還不是污水管子從河上穿過就能直排了。這些管子架在河裏都是有接口的,晚上和沒人來檢查的時候就直接排進河裏。”
當地德勝石墨有限責任公司的尾礦壩就建在鴨蛋河旁邊。其法人代表丁作文指着四個排污管子告訴記者,“這些排污管子的一端連着企業,另一端接進尾礦壩。尾礦廢液經過四級沉澱再打回車間重復利用。”但當被問到尾礦裏的沉澱物在何處做怎樣的處理,每次處理的費用都是多少時,丁作文&&並不很清楚。
企業“有環評”政府“死看死守”
由於群眾強烈反映,當地曾在2005年對這些石墨企業進行過一次集中整治。德勝石墨廠就已通過去年的環保檢查。鶴崗市環保局和鶴崗市環境保護研究所出具的“蘿北縣德勝選礦廠新建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國環評證,乙字第1720號)”認為,經過對空氣環境、水環境、聲環境、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企業選址、公眾參與認可、環境經濟效益的測評,從環境保護角度看,項目“選址合理、工程可行”。
蘿北縣副縣長孫連昌介紹,現在歸屬縣管的石墨選礦企業有七戶,另有八戶在建,還有五家石墨加工企業歸附近的延軍農場管理。“石墨市場比較好,主動找上門要貨的客戶很多。石墨加工廠是縣裏主要的稅收來源。”2005年,蘿北縣的石墨粗加工成品産量在15萬噸至16萬噸之間,約佔全國石墨總産量的1/3。
提及石墨尾礦的處理時,孫連昌説,“從2003年石墨礦生産以來,縣裏還沒有對生産産生的尾礦處理提出過具體要求。現在國內用礦渣修路或者制磚都沒有成型的技術,再説為此專門建設一個處理廠的事還沒有論證過。尾礦池要是滿了也只能先挖出來堆在池邊。”
而據了解內幕的人透露,石墨行業的生産工藝流程大致相同,採用浮選工藝。每噸成品石墨用水100噸,礦石10噸。所以理論上每噸石墨産生廢水和尾礦砂都超過了100噸。以目前蘿北15萬噸石墨年産量來計算,每年至少要産生上千萬噸的廢水和上百萬噸的尾礦。
專家稱石墨資源開發亟待規範
對於石墨加工企業在生産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問題,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執行理事長張湛告訴記者,在目前條件尚無證據表明,石墨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或石墨有毒;但石墨粉末非常細,人體大量接觸這些粉塵,肯定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
也有專家&&,雖然石墨不具有毒性,但現有石墨採選工藝技術決定了加工過程中會用到一些油類、酸鹼類物質,而這些物質不恰當處理必將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而且尾礦壩的選址也很有講究,最好是在上風頭,堆積面要夠大便於填埋,也要考慮運輸條件,但最起碼的要求,尾礦壩要遠離水源,留有相當一段距離。
專家説,在整個石墨生産過程中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環保技術,可以控制粉塵的排放,也能治理廢水。
張湛&&,這些環保技術國內都能掌握,沒有什麼難度,關鍵是這些年石墨企業效益太差,行業內超過90%都是民營企業,在這種既沒多少利潤又缺乏有效自律和監管的情況下,企業肯定會選擇不安裝環保設備或者不啟動環保設備來降低成本。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全球石墨市場就一路低迷,當時國際市場上能賣到1000美元的石墨産品,現在只能賣到500美元。十年間,石墨這種資源性産品的價格不升反降。在2004年到2005年這段時間,國際市場石墨價格有所回升,上漲了10%左右,但從今年開始又出現大幅下降,降幅超過30%,簡直就是“走一步退兩步”。
原因很簡單,石墨供給量過大、增幅過快。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鱗片石墨)2005年産量45萬噸左右,需求量(出口+國內)最多40萬噸,而且從2005年重復建設的産能增加過快,凈增産能大於20萬噸,最大風險是市場競爭激烈,互相壓價。”
張湛提出,由於石墨的生産量過大、出口企業過多,中國始終無法控制這種資源型産品,無法從中受益,掌握“中國話語權”、“中國定價權”根本無從談起。
【記者觀察】資源型産品廉價出口局面亟待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