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結構轉型提高工農收入
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系列評論之七
    2010-03-11    陳曉彬    來源:經濟參考報

    全國兩會前夕,在新華網上推出的網上調查顯示,“收入分配”登上“兩會最關心話題”之榜首。在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就此問題也提出了許多極有建設性的意見。
  改革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地解放了中國的社會生産力,今天中國市場上商品和服務供應的豐裕程度,恐怕已大大超過短缺經濟時代不少人對“物質極大豐富”的美好時代的憧憬。市場經濟在刺激生産力大發展的同時,也要求全部社會産品能夠賣出去,消費掉。這樣,才能順利實現再生産過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提高低收入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讓他們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不僅是我們這個社會在道義上的責任,也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收入分配結構從宏觀上説,主要是指國民收入中政府的財政收入、企業的經營收入和居民的工薪收入之間的關係。從中觀和微觀角度看,也包括行業之間,行業內、企事業單位內不同職位間的收入差別。今天,我們説收入分配結構轉型,主要是要扭轉薪酬在國民收入中比重下降的趨勢,真正實現“國強民富”。特別是要提高廣大工人、農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他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為社會再生産的順利實現提供良好的國內環境。
  在中國,收入最低的是農民群體。幾十年來,中國為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民收入不懈努力,引進新技術,推廣良種,提高集約化水平……可農業生産受自身性質的制約,不可能達到工業生産的效率和工資水平。現在,中國的城市正積極支援農村,工業正努力反哺農業,政府的轉移支付對農業和農民提供了大量的補貼。由於農業人口數量龐大,僅靠財政補貼,農民收入也難以達到與城市工人持平的狀況。為農民離開土地進城打工提供更好的條件,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速度,還是目前提高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
  農民成了“農民工”後,雖然收入有所提高,但與他們所創造出來的龐大社會財富顯然不成比例。以往,中國為實現生産力大發展後所創造出來的商品堆積,很大程度上是靠出口市場消化。全球金融危機後,這種實現再生産的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了。現在,農民工已經成為生産主力。為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國不僅要靠“農民工”生産出更多商品和服務,更需要他們消費掉這些商品和服務。
  因此,中國在實現經濟發展轉型,調整收入結構的過程中,目前最迫切,也是最現實的做法,可能就是大大提高以農民工為代表的低收入群體的工資收入水平。實際上,目前一些製造業發達的地區,已經因工資水平過低而出現了招工難現象,提高“農民工”待遇已經成為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提高農民工的收入,要靠一次性分配,即企業在提高經營成效的基礎上盡量提高工人的工資,另外也要靠二次分配,即政府為農民工逐步提供與城市人口相同的社會福利保障。
  當然,現在城市居民中的低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也需要大幅度提高,不同産業之間過大的收入差距也需要縮小。不過比較而言,讓收入最低的群體薪酬較快提高,是收入結構轉型的關鍵和基礎,也是帶動薪酬在國民收入中比重增大的動力。

  相關稿件
要讓民眾看到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標 2010-03-10
收入分配碰硬攻堅個稅調整或先行 2010-03-10
收入分配問題的實質 2010-03-09
調整收入分配:調結構的首要任務 2010-03-08
解決收入分配先須“執政透明” 201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