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長絕不能讓“長線更長”
防止泡沫過度系列評論之四
    2009-08-24    作者:張健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進入“防止泡沫過度系列評論”專題]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在當前世界經濟走勢仍不明朗的情況下,中國把保增長、保8%的增長率放在政策取向首位,是十分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保增長要與優化産業結構結合起來,要與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結合起來。那種不顧原有産業結構不合理、不顧對環境能源的極度破壞,而一味追求高增長,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一時的增長,帶來日後更為艱難的調整;一時的風光,帶來難以修補的破壞。
    總體上看,經過近三十年的迅速發展,我國大部分製造業都出現了産能急劇膨脹、多數産品供大於求、市場供應“極大豐富”的局面。不僅在國內市場,在國際市場上,我國已經是幾百種主要製造業産品的第一生産大國,有些産品的産量甚至超過所有其他國家之和。鋼鐵、造船、紡織、輕工業品、家用電氣……等等産業,我國的産量已經是無可爭議的世界第一,汽車也在邁向“超級大國”的征途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既要高速增長以緩解危機壓力,又要調整結構、優化産業,十分困難。
    在這種産業形勢下,中國的增長、特別是以製造業為核心的産業增長,絕不應該僅僅以數量為目的,而是以質量為前提。因此也可以説,産業振興對多數相關産業而言,不是上大項目,不是擴大産能,而是提高技術含量、增加附加值、優化産品結構。在國際危機的大背景下,我國企業處於較為有利的競爭條件,他們不僅更有可能獲得政府強有力的支持,而且在技術開發、資金融通、産品升級等方面,都有更為寬鬆的環境,甚至有可能兼併或合併國際“對手”、壯大自己的研發力量。比較起來,這種發展戰略可能不那麼“轟轟烈烈”,不那麼立竿見影,但它是可持續的,是符合産業發展規律的。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和産業借保增長之際,將一些以前未被批准的大項目、污染項目,堂而皇之的上馬再建。有些項目處於已經是嚴重産能過剩的行業,開工之時必然是嚴重虧損之日;有些項目對生態和環境的破壞極大,“偷步”上馬,未來的治理成本將幾倍於“效益”;有些項目對能源和資源的浪費過多,從長遠看,必然是“不可持續”的産業。從宏觀上看,這樣做不異於把這些領域的“泡沫”進一步吹大,把潛在的危險進一步積累,最終會引發泡沫破裂、經濟下滑。
    防止泡沫要多用市場手段。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市場力量為主配置資源。市場力量以效益為中心,以追逐利潤為目標,因此,對於“泡沫”有天生的抵禦能力。在特定的條件下,特別是經濟處於危機狀態時,“有形之手”可以在配置資源方面發揮作用;但是,當經濟走向正軌,還是要發揮無形之手的主要作用。
    防止泡沫要更多發揮中小企業和民間投資的力量。不可否認,前一階段大企業、壟斷行業在前一階段扭轉經濟頹勢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主要是通過大企業和壟斷行業實現的。但是,産能過剩、經濟效益較低等弊端,也容易出現在這些方面。在經濟逐步向好的情況下,要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大力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經濟各個領域。要進一步打破壟斷,放寬准入條件,為民間資本創業發展提供更佳的環境。
    防止泡沫要加大新産業開發力度,要加大創新力度。其實,現在國內經濟也好。國際經濟也罷,大家都苦於沒有新的經濟引擎,沒有新的能帶動整體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這就需要我們努力開發新産業,開發新技術,開發新産品。而創新的環境如何,將決定新産業形成的速度、規模和影響力。可以説,誰在創新上走得快,誰就有可能成為新産業的“領頭羊”。
    防止泡沫要大力發展第三産業。我國已經是製造業大國——雖然還稱不上是製造業強國——但第三産業還是個弱國、“小國”,比重之低,甚至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無論從就業的需求看,還是從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率看,或是從節能減排的要求看,第三産業都有大力發展的必要。我國的人力資源豐富,大量的高素質人才也需要尋找就業出路,而第三産業是人力資源的最大吸收地。當前,特別要把文化産業、高端服務業等,作為第三産業的發展重點。

  相關稿件
保增長顯效 上半年煤電油運相繼扭轉頹勢 2009-07-23
保增長未必促就業 2009-07-20
外媒疑中國為保增長會壓跨銀行業 2009-07-17
財政部:下半年"保增長"中將更突出"調結構" 2009-07-17
長期保增長投資消費皆不可恃 200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