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集團”可能是個偽命題
    2009-05-26    劉洪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美建交已屆30年,金融危機更凸顯中國的全球影響力,美國輿論和學界中有關中美組成“兩國集團(G2)”的呼聲漸高。
  最早提出G2理論的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主任伯格斯滕對我説,産生這種想法,是因美中作為21世紀最重要的國家關係,兩國利益已無法隔絕,兩國理應共同行動,商討世界問題。
  或許是受了G2的 啟發,哈佛大學經濟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更進一步提出“Chimerica(中美國)”的概念,認為美中應像夫妻一樣相處,並加強合作。
  恕我直言,美方學者提出G2或“中美國”理論,最主要的還是看中了中國的經濟實力。比如,在伯格斯滕和弗格森看來,美中在經濟上緊密相關,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美國則是世界上最大的借貸國。
  同時,美國是世界上最大消費市場,中國正成為“世界工廠”,合作自然有利於雙方利益。比如,為幫助美國渡過經濟危機,中國應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反過來,美國經濟繁榮,中國出口産品也不至於沒有市場。
  看上去,這確實是一個雙贏的主意,但可能還只是一些學者的一廂情願。儘管中國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眾所周知,儘管美日歐都承認,離開中國的合作,發達國家無法獨立應對目前的世界經濟問題,但將中國提升為和美國對等的大國,則是一個牽動各方的大工程。
  在我不久前參加的一次內部研討會中,剛離任的美國對華政策決策者之一、白宮國安會前亞洲事務主任韋德寧就認為,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基礎就是在亞洲的平衡,如果美中組成G2,無疑將引發美日、美韓關係的調整,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安全。
  美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則&&,美中要組成的是一種非正式的G2,美中應該建立深入的夥伴關係,其關係應該“平行於”美日、美歐關係。布熱津斯基説得很委婉,但實際上,他強調的美中G2,是“2”(兩個國家),但不是“G”(集團)。
  而世行行長佐利克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則共同撰文指出,當前世界經濟依賴於G2,只有中美兩國調整結構共同應對危機,才能重塑世界的經濟,沒有一個強有力的G2,G20也會大失所望。林毅夫對我説,提出這樣的建議,是因為在解決實體經濟問題方面,中美兩國可以起到帶頭作用,發揮最大的作用。
  從奧巴馬政府上&以來的種種表現看,美國政府很重視美中關係,認為有機遇更有挑戰,但對建立G2關係並不熱衷。
  從中國角度看,G2也未必全是好事。從表面上看,G2有助於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但也會擠壓中國的戰略空間,逼迫中國不得不將有限的資源由國內建設轉向國外。
  G2這一概念的過分張揚,也是致命傷。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前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何漢理&&,現在的國際形勢是G8都顯得太小,所以許多問題要放在G20層面進行討論,此時提出一個G2,有背道而馳的意味,這一概念甚至還不如只形容中美雙邊關係的“Chimerica(中美國)”概念。
  G2對現階段的中美來説,還只可能是一個遙遠的“願景”。就如同中美建交30年來,能發展到目前“關係最好的階段”,需要兩國一步一個腳印慢慢走來。中美關係能否更上一層樓,既取決於美國是否真正把中國看成合作夥伴,有進行深入合作的決心;更取決於中國自身的發展和亞洲格局的變化。中美加強合作肯定是雙贏的結果,至於組不組成G2,則是關係全球格局的戰略性問題,從目前的多極化趨勢來看,具有排他性的G2可能還只是一個偽命題。
  相關稿件
科博會“搭橋”中美政府採購貿易 2009-05-22
中美合資建“轉廢為能”工廠 2009-05-12
新一輪中美貿易摩擦"山雨欲來" 2009-05-05
中美再簽57億美元採購合同 2009-04-30
中美經貿投資合作論壇[圖] 200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