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銀行盈利模式逐漸轉變 投行業務暴增衝擊券商
2015-03-30    作者:李田    來源:理財周報
分享到:
【字號

    上市銀行的2014年年報正陸續出爐。
  記者注意到,儘管各大行凈利潤增速放緩已是常態,但與之相反的,卻是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的逆勢提升,傳統銀行的盈利模式正逐漸發生微妙的變化。
  記者在梳理各大銀行年報時發現,在龐雜的中間業務中,單是投資銀行這一項的增速,已是非常引人注目,也是近年來對銀行中間收入貢獻度最高的一項業務之一。銀行機構的“創新排頭兵”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爆發。
  一位華南地區某股份行高管人士對記者&&:“在我看來,不是這兩年速度快了,而是以前太慢了。”
  “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相比,國內的直接融資規模仍然很低,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高增長階段

  截至發稿,已有8家銀行的年報披露完畢。
  工商銀行的投行業務體量最大。儘管該行2014年增速稍微放緩,但其304.74億元的營收足以傲視群雄。
  數據顯示,2014年,該行僅投資銀行業務一項的收入,就達304.74億元,增加9.88億元,同比增長3.4%。“其中股權融資、兼併收購、結構化融資等業務收入實現增長。”2013年該行的投資銀行業務收入已達到294.86億元,增加33.69億元,同比增長12.9%,資産託管增速則為15.4%。
  相比工商銀行,2014年交通銀行的投行業務收入稍顯遜色,僅為76.43億元,但是在發債數量和金額的增速方面,卻都有明顯提高。
  交行&&,“2014年,集團實現投資銀行業務收入76.43億元,佔集團全部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的23.22%。境內行主承銷各類債券253隻,同比增69.80%,主承銷各類債券金額達4515.24億元,同比增長45.46%。”
  截至2014年末,交通銀行資産託管規模41600.98億元,較年初增長47.85%。
  記者翻閱年報發現,2013年時,投資銀行就已經是其中間業務的主要增長點。2013年末,投資銀行手續費收入為77.00億元,比上年增加人民幣18.16億元,增幅30.86%。
  農業銀行則在年報中披露稱,“2014年,本行共發行債務融資工具262期,募集資金2793.15億元,較上年增長393.15億元。”
  一直在布局“大投行”戰略的浦發銀行去年業績增速搶眼。2014年,浦發銀行債券主承銷規模上漲至3143.96億元,同比增長113%;債券主承銷只數436隻,同比增長145%;公司股權基金業務託管規模突破2,500億,同比增長45%。
  平安銀行2014年的投資銀行業務實現中間業務收入32億元,派生收益11億元,實現綜合收益42億元、同比增幅77%;資産託管業務規模1.8萬億元、較年初增幅123%,實現託管費收入14億元、同比增幅177%。

  創新模式

  華東地區某股份行投行部負責人對記者&&:“投資部門應該是銀行裏負責創新的部門,之前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但現在大家對直接融資越來越重視,所以都在摸索一些創新的途徑。”
  記者注意到,以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為代表的股份行,其投行部在2014年都出現了新的業務模式。
  以零售業務聞名的招商銀行,同樣不會放過投資銀行帶來的豐厚利潤。
  2014年,招行將並購金融作為公司金融戰略性業務之一,成立了並購金融部,以上市公司、國資改革、跨境並購為市場方向,來推動並購金融業務快速輕型發展。
  數據顯示,2014年招行實現並購融資發生額285.30億元,同比增長138.47%。融資來源輕型化取得突破,輕型化融資發生額佔並購融資發生額的比例上升至43.24%。並購金融客戶數為94戶,較年初增長261.54%。
  債券承銷業務是招行另一個重頭戲。該行主承銷全國首3單及8省首單地方企業超短期融資券、全國首單地方企業永續債、全國首單房地産企業中期票據。
  與招商銀行模式不同的是,中信銀行的投資銀行則是突出了“商行”+“投行”的業務發展模式。
  根據中信銀行2014年年報,該行去年發行了首只市政類債券——項目收益票據和首只創投債,也是首家為財政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示範項目提供融資的商業銀行。此外,中信銀行也成功參與了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國企改制基金髮行,推出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綜合金融服務方案。
  數據顯示,2014年,中信銀行投資銀行業務累計為客戶提供融資規模5624.09億元,比上年增長13.74%;實現投資銀行業務收入49.04億元,比上年增長23.17%。
  而浦發銀行則一直是將“大投行”戰略作為驅策全行轉型的砝碼之一。3月25日,也恰逢浦發銀行全資控股的境外投行(浦銀國際)正式在香港開業,成為繼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行之後,全資擁有境外投行牌照的一家股份制銀行。
  浦發銀行投資銀行部副總經理賈紅睿在業績發布會上對記者透露:“香港投行的定位是圍繞着銀行目前的客戶,圍繞客戶跨境走出國門做業務,所相應産生的金融服務,能夠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黏性。”

  拿券商牌照或為時尚早

  3月份以來,銀行將拿券商牌照的消息不絕於耳,銀行股在二級市場的表現足以説明市場的關注度。
  中銀國際證券認為:“長期來看,我們認為證監會將逐步放寬證券業務的牌照監管,並按照經紀、投資銀行、資産管理等各個業務條線進行牌照管理,這將提高券商行業的競爭水平和多元化程度。”
  在銀行拿到券商牌照後,其投行業務是否會出現質的突破,或是對現有券商業務形成衝擊,成為備受市場關注的話題。
  上述華南地區股份行高管層人士對記者&&:“混業經營是個大方向。香港的銀行現在就有很多混業經營,不是也並沒有衝擊證券行業。銀行的核心在支付和結算,不會去搶券商的那些核心客戶,券商有券商的優勢。”
  興業證券總裁劉志輝近日在2014年度業績説明會上對記者&&:“投行與經紀業務是銀行最可能介入的領域。”
  “投行業務方面,其實商業銀行的投行業務很早之前就有,只不過僅局限在債券領域,儘管未來銀行的投行業務範圍可能會進一步擴大,但證券公司投行業務的範圍也在擴大,雙方的盈利模式類似,但各自的優勢領域仍有一定的差異,很難説短期內會對現有行業的格局産生極大的影響。”
  但上述股份行高層人士則&&:“現在談券商牌照還太早,銀行自身都還有很多問題等着解決,比如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的衝擊等等。短時期內應該不會放開,即使放開也是非常有限的名額。”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借貸俱樂部”:傳統銀行業顛覆者
互聯網金融的羊群效應:傳統銀行後發追趕
互聯網金融的羊群效應:傳統銀行後發追趕
微眾銀行或倒逼傳統銀行改革
互聯網係傳統銀行係混戰網絡貸款 風控核心大數據
 
頻道精選:
【思想】現代版絲綢之路呼喚更多商業化元素 2013-06-14
【讀書】下一個浪潮是智能時代 2015-03-30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放權遇推責:基層官員死摳文件字眼不作為 2015-03-30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