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産品在春節後,迎來了一場新格局調整。打破“剛性兌付”,並向“代客理財”的屬性轉移將成為主流。
3月初,根據研究機構融360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月份,由於春節前後消費者支出龐大,且理財意願高市場資金流動偏緊,銀行間攬儲競爭加劇,理財産品市場整體收益略有提升。然而,收益高漲在目前來看,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因為央行在近期持續“放水”,市場資金面逐漸走向寬鬆,理財産品收益破“5%”在即。
3月10日,普益財富的最新數據顯示,2月份,共有104家銀行發行了3581款個人理財産品,除1個月以下和1年以上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環比上升外,其他各期限産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均環比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新近發行的理財産品無不體現着最新的政策動向:一方面,去年銀監會發布“35號文”劍指剛性對付的痼疾;另一方面,新&&的存款偏離度考核指標則讓理財産品難以再作為“衝時點”的工具。
這種背景之下,今年銀行産品結構格局正在悄然調整,結構性理財産品蔚然成風。而且結構性理財産品越來越多元化,往往已經不再局限於挂鉤利率、匯率,其風險也會越來越明顯,銀行大力宣傳的“預期收益”,最終可能只是預期而已。
降息致收益下滑
融360監測的數據顯示,2月份到期人民幣理財産品共6144款,其中6066款産品到期收益率達到預期,37款産品到期收益率超過預期,41款産品到期收益率不及預期,收益未達標率為0.67%。
未達標的41款理財産品,其發行銀行中,廣發銀行以15款居首位,其次為中信銀行的10款,其餘16款分別為平安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建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青島銀行、廣東南粵銀行、滙豐銀行所發行。
而這些收益未達標的理財産品中,結構性産品佔22款,且大多數挂鉤滬深300指數、股票、匯率、黃金等高風險標的,比如,廣發銀行的“歡欣股舞”系列産品、招商銀行的“焦點聯動”系列産品、平安銀行的“財富結構類”系列産品等。其中平安銀行的財富結構類(100%保本挂鉤股票)資産管理類2014年205期人民幣理財産品預期最高收益率為7%,但實際到期收益率僅為0.5%。
融360發行的報告指出,央行宣布自2015年3月1日降息之後,一些銀行3月初發行的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隨即小幅下調;春節後,投資者逐漸返回理財市場,市場資金面保持寬鬆,預計理財産品收益率將繼續保持下行,3月份有可能跌至5.1%下方,二季度“破5”的概率較大。
普益財富的研報也指出,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出現下行,主要是受央行2月降準影響。另外,隨着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傳統的固定收益類産品規模會有所收縮。
結構性産品爆發
央行兩度降息之後,投資者理財的難度越來越高。時代周報記者走訪了多家銀行發現,目前,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普遍在4%-5%,而高於5%的産品不少是結構性産品,挂鉤股指、匯率等,而且不少為年限1-5年的中長期産品。
業內普遍認為,眼下銀行理財産品的格局正在悄然調整,開放式凈值型産品和結構性産品將成為主流,特別是在結構性理財産品方面,不少銀行的理財産品已不局限於挂鉤股指、匯率等。
銀率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有32家銀行共發行結構性理財産品4365款,發行量是2013年的2.25倍,佔比升至7.2%。2014年二季度和三季度,結構性理財産品的發行數量出現爆發式增長,單季發行量分別達1350款和1470款,四季度發行量略有回落,但依然遠高於上年同期。
分期限類型來看,1-3個月期限的結構性理財産品依然為主力,佔比55.79%;其次為3-6個月期限的結構性理財産品,佔比為18.42%;6個月-1年期限的結構性理財産品佔比為10.4%;1個月以內期限的結構性理財産品發行量佔比9.18%;一年以上期限結構性理財産品佔比為6.21%。
從分收益方面來看,結構性理財産品以保本浮動收益類為主,2014年共發行了3621款,佔比達82.94%;非保本浮動收益類和保證收益類結構性理財産品分別為331款和413款,佔比分別為7.58%和9.46%。
結構性理財産品日益受到重視,一方面是因為結構性産品的固定收益投資部分在會計核算上可計入結構性存款,有利於增加銀行存款規模,對穩定日均存款有較大益處;同時,結構性理財産品是具備打破剛性兌付的産品類型之一;此外,結構性理財産品通過低風險與高風險資産的投資組合,滿足了中等風險偏好投資者的理財需求。
另外,“加入到理財大軍的區域性商業銀行數量在增加,且此類銀行的理財産品發行力度也在逐漸增強。由於區域性商業銀行與全國性商業銀行相比具有一定的信用級差,因此這類銀行發行産品多為保本浮動收益型。”普益財富銀行理財課題組的研報顯示,自2013年至去年第三季度末,區域性商業銀行的産品發行數量佔比從30%提升至40%以上,而區域城商行的産品收益指標往往也高於中大型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