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立春已過,寒冬結束萬物復蘇。對於拍賣行而言,亦是如此。為了給春拍熱身,不少機構紛紛推出迎春拍會。而其中,“無底價拍賣”日益博得眼球,這一拍賣對於拍賣標的不設定底價,由競買人自行報價,由報價最高者購得拍賣標的。
事實上,“無底價拍賣”已並不新鮮。自2011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進入一輪深度調整以來,這一形式便開始成為各大拍賣公司聚攏人氣的流行做法。上海市拍賣行業協會新聞發言人范幹平&&:“這一形式既能激起很多‘撿漏者’的參與熱情,又能活躍拍場氣氛,同時也能夠保持非常高的成交率。”
1000元起拍、100元起拍、甚至1元起拍……這種“低到塵埃裏”的拍賣方式,讓一些抱有“撿漏”心態的競買者雀躍。不過對於愈來愈熱的“無底價拍賣”,藏界業內人士坦言:“漏肯定有,但可遇不可求。畢竟絕大多數藏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吸引藏家進場,活躍拍場氣氛
范幹平介紹説,除了遇到委託方自己心中沒底、專家也看不清的拍品,拍賣行往往也會採取“無底價拍賣”形式,將定價權交給市場外,這一形式目前主要針對的還是價值並不高的拍品。
因而,“無底價拍賣”主要針對中低端收藏人群,這一群體在整個收藏界中佔有相當比重。由於參與者眾多,更有利於提升拍賣公司的拍賣業績。“在整個市場並不是很熱的情況下,實行無底價拍賣,有一部分原因是拍賣行出於無奈。”范幹平分析説。
在市場疲軟的大環境下,藝術品市場遲遲沒有復蘇的跡象,“無底價拍賣”這一功能被逐步放大。以日前廣州某迎春拍賣為例,將近九成的拍品都是無底價上拍,當中不乏名家作品。
當然,“無底價拍賣”日益受到關注,也有着其無可比擬的優勢。其中最大的優勢在於強化拍賣品對於買家的吸引力——“神秘感”會促使買家預先認真驗看拍賣品。反之,若拍賣公司採取有底價拍賣,而價格又定得偏高,就容易使買家“望而生畏”。
盼“撿漏”不可求,練“眼力”更實際
既然無底價,自然就有可能“撿漏”,這也是眾多藏家對此趨之若鶩的緣由。對此,上海市拍賣行業協會副會長、藝委會主任承載提醒説:“‘無底價拍賣’一定程度上給競拍者提供了撿漏的機會,只不過幾率非常小。”
事實也如此,一些偶爾出現在無底價拍賣場上的精品,最終仍然以“天價”成交。比如,陳鑒如款《竹林大士出山圖》在北京保利從1000元起拍,最後以1150萬元成交;上海泓盛拍賣的紙雜文獻專場上,一幅倪瓚款《樂圃林居圖》100元起拍,以575萬元成交;一幅八大山人款《荷塘雙鵪》無底價起拍,最終以339.25萬元落槌……
承載&&,對於剛入行的初級買家而言,“無底價拍賣”無疑是一個練眼力的好機會。“對於感興趣的拍品,買家可以利用預展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好好甄別真假。上拍場之前,自己要對拍品確定一個心理價位,免得一上場就爭紅了眼睛。”
當然也有業內專家對“無底價拍賣”提出隱憂。拍賣這種交易形式,是一種藝術品市場的定價工具,如果將這種定價的決定權交由購買人,拍賣業在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中應有的價值與作用就會大打折扣。
有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坦言:“‘無底價拍賣’有真有假。”真,自不必説;假,則是委託方與拍賣行勾結,雇人在拍賣中哄抬價格,以期讓自己的拍品獲得一個新的“身價”,這一做法的危害同樣應當引起警覺。
也因此,有專家提出:“如果‘無底價拍賣’被大面積地推行,對拍賣業建立起的核心價值與作用無疑是一種極為殘酷的重創。”